補虛寧血湯

BU XU NING XU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腎經 18%
肝經 14%
脾經 14%
肺經 10%
三焦經 9%
大腸經 9%
心經
腎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虛寧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的功效,能改善氣血不足、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失眠、月經不調等。
  2. 調和藥性:補虛寧血湯中可能含有其他寒涼性質的藥材,而當歸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當歸亦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發揮作用,使藥效更佳。

補虛寧血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養血生精之效。方中因失血或氣虛導致血虛,而熟地黃可補益血氣,改善血液循環,提高血紅蛋白含量,緩解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狀。
  2. 固腎止血: 熟地黃同時具有固腎止血之功效,能滋補腎陰,提高腎臟功能,減少腎虛所致的出血。對於因腎虛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月經過多、崩漏、尿血等,熟地黃能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

補虛寧血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補虛寧血湯多用於氣虛血虧、面色蒼白、頭暈乏力、自汗盜汗、舌淡脈弱等症狀,而黃耆可補益氣血,提升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2. 升舉陽氣: 黃耆性溫,能溫補脾陽,並有助於升舉陽氣。補虛寧血湯中加入黃耆,有助於提升整體陽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瘀血、面色晦暗等症狀。

補虛寧血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血涼血: 荊芥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止血涼血之功效。補虛寧血湯以補虛止血為目的,而荊芥可疏散因風熱所致的瘀血,並止血涼血,輔助補虛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荊芥兼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這對於補虛寧血湯治療因血虛而引起的疼痛,具有積極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虛寧血湯」組成與功效:

一、當歸:

  1. 性味與歸經: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
  2.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咳平喘、止血、活血化瘀。
  3. 臨牀應用:可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咳嗽、氣喘、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等症狀。

二、熟地黃:

  1. 性味與歸經:性微溫,味甘,歸肝、腎經。
  2. 功效: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
  3. 臨牀應用:可用於治療血虛、貧血、月經不調、痛經、盜汗、遺精、早洩、腰膝酸軟、耳鳴、眩暈等症狀。

三、黃耆:

  1. 性味與歸經: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
  2. 功效: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3. 臨牀應用:可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畏寒、尿頻、水腫等症狀。

四、荊芥:

  1. 性味與歸經:性微溫,味辛,歸肺、脾經。
  2. 功效: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
  3. 臨牀應用:可用於治療感冒、風寒、風濕痛、關節炎、皮膚瘙癢、外傷出血、瘀血疼痛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補虛寧血湯」的四大成分具有補氣、養陰、止血、活血、健脾等功效,適用於氣血兩虛,陰虛血瘀型崩漏,表現為崩漏出血不止,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四肢麻木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當歸5錢,熟地1兩,黃耆1兩,甘草1錢,炒黑荊芥3錢。
水煎服。1劑即止崩,4劑全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補虛寧血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一。 組成:當歸5錢,熟地1兩,黃耆1兩,甘草1錢,炒黑荊芥3錢。 主治:婦人一時血崩,雙目黑暗,昏暈於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