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暈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 疏風散熱,解表止眩: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眩的功效。暈眩多因風熱犯表,氣血上衝所致,荊芥能疏風散熱,清熱解表,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達到止眩的作用。
- 開竅醒神,活血化瘀: 荊芥氣味芳香,能開竅醒神,同時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暈眩患者常伴有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荊芥能開竅醒神,改善神志不清的症狀,並活血化瘀,改善頭昏腦脹的症狀。
解暈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振奮心脾: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暈眩常因氣血虧虛,心脾不振所致,人參能補益氣血,振奮心脾,改善氣血運行,從根本上緩解暈眩症狀。
-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固本培元,提高抗病能力。暈眩患者體質往往較弱,人參的補益作用能增強體質,使機體更能抵禦外邪侵襲,減少暈眩發作的機率。
解暈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暈眩常因氣血不足、經絡不通所致,當歸能補血益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不足,有助於緩解暈眩症狀。
- 養心安神,寧心定志:當歸同時具有養心安神的功效,能緩解心悸、失眠、心神不安等症狀。暈眩患者常伴隨心慌、頭暈目眩等症狀,當歸能滋養心神,使心神安定,從而緩解暈眩症狀。
綜上所述,解暈湯中加入當歸,能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同時養心安神,從多方面緩解暈眩症狀。
解暈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之功效。暈眩常伴有脾胃虛寒、寒氣上逆之症,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抑制嘔吐,改善暈眩。
- 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乾薑還具有行氣活血、舒筋止痛的功效。暈眩時,氣血運行不暢,經絡不通,容易導致頭昏腦脹,肢體麻木等症狀。乾薑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改善暈眩症狀。
解暈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暈眩常伴有氣虛、表虛等症狀,黃耆能補益氣血,固護表氣,使人體正氣充足,抵抗外邪入侵,從而改善暈眩症狀。
2. 扶正祛邪: 暈眩多因氣血不足、虛陽上浮、痰濁內阻等原因造成。黃耆能補氣益血,升陽舉陷,並能化痰止咳,有助於扶正祛邪,恢復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達到治療暈眩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解暈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産後氣血暴脫所致之「血暈」急症。其病機關鍵在於氣隨血耗,陽氣浮越,臨床表現以突發昏暈、惡心、汗出肢冷、神魂不穩為特徵。古代醫家認為,産後元氣大虛,若陰血驟失,陽無所附,則虛陽上擾清竅而暈;氣虛不攝,衛陽不固,故見微汗鼻冷;氣血兩虧,胃失和降,故惡心欲吐。本方以大補氣血為核心,使氣旺血生,陽氣歸位,暈症自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參、黃耆為君:
- 人參大補元氣,固脫回陽,針對氣虛欲脫之病本,挽回垂絕之陽氣。
- 黃耆補氣實表,助人參培補脾肺之氣,且能固攝津液,協調衛陽,改善汗出冷氣。
- 註明人參可減量,反映古代對藥源珍稀的靈活調整,但強調「多服數劑」以力薄持久代之,符合「虛者漸補」之理。
當歸為臣:
- 當歸養血和血,與參耆相配,成「當歸補血湯」變方,氣血雙補。産後血虛,補血需兼益氣,此遵「血脫益氣」古法,氣足則血生。
炮薑、荊芥為佐使:
- 炮薑溫中守而不走,既助參耆振奮陽氣,又能溫運中焦,止惡心嘔吐,且性溫而不燥,避免耗血之弊。
- 荊芥穗輕揚上行,傳統用於産後血暈取其「升清透邪」之性,能疏解浮越之陽氣,引藥達表以止暈,非單純表散之用。
全方配伍特點:
以「補氣攝血為主,溫陽疏鬱為輔」。氣血充盈則陽有所依,浮越自平;少量炮薑、荊芥調節氣機升降,助補藥之力而不留滯。層次分明,緊扣産後「多虛多瘀」(此方偏治虛證)的體質特點,故強調連服4劑,使氣血漸復,標本兼治。
傳統服藥法
荊芥3錢,人參1兩,當歸1兩,炮薑1錢,黃耆1兩。
或人參力不能用,減去大半,或少用1-2錢,余如分兩多服數劑,無不奏功也。
大補氣血。
水煎服。1劑暈止,2劑心定,3劑氣旺,4劑血生,不再暈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解暈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二。 組成:荊芥3錢,人參1兩,當歸1兩,炮薑1錢,黃耆1兩。 主治:大補氣血。主治:婦人甫産後,氣虛欲脫,致成血暈,忽然眼目昏暈,惡心欲吐,額上鼻尖有微汗,鼻出冷氣,神魂外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