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散

GENG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7.6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3%
脾經 17%
肺經 11%
腎經 9%
心包經 3%
膽經 3%
胃經 2%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心包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更生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其補氣固本的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更生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血虧、面色蒼白、乏力倦怠、心悸氣短等症狀。人參在此方劑中,起到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機體康復的作用。

更生散中其他藥材與人參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使藥效更佳。例如,人參與黃芪、當歸等藥物配合,可加強補氣益血的效果。

更生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補益心血,改善氣血循環。更生散旨在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而當歸可促進血行通暢,消散瘀血,有助於傷處的癒合。

二、調和藥性:更生散中其他藥材多偏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而當歸則具有補血滋陰的功效,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使藥效更加平和。

更生散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更生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2. 疏散風寒,清熱解毒: 川芎兼具疏散風寒和清熱解毒之功效。更生散除了活血化瘀之外,還可用於治療風寒溼痹、頭痛鼻塞等症,川芎的疏散風寒作用可以解除風寒阻滯,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清除熱毒,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更生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原因如下:

  1. 疏風散寒: 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宣通鼻竅的功效。更生散旨在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狀,而荊芥的疏風散寒作用,有助於驅散外邪,改善患者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2. 解表止痛: 荊芥亦具有解表止痛的作用。更生散中常與其他解表藥物配伍,共同發揮疏風解表、止痛的效果,緩解感冒引起的頭痛、身痛等症狀。

更生散中加入乾薑,是取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脾胃之寒,散寒止痛,助陽化氣。更生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肢冷、面色蒼白等症狀。加入乾薑,可以溫中散寒,振奮脾胃,促進消化,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乾薑還能溫經通絡,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腰膝酸冷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更生散中加入乾薑,可以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更生散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更生散主要針對腎虛、精血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熟地黃可以滋補腎陰,充盈精血,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虛弱狀態。
  2. 促進血液循環:熟地黃含有豐富的鐵元素,有助於促進紅血球生成,增加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肢體麻木、面色蒼白等症狀。更生散中加入熟地黃,可以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溫補腎陽、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主治功效


更生散主治功效分析

更生散,在不同醫書中記載的主治功效和藥物組成有較大差異,分析如下:

一、《濟陰綱目》記載的更生散

主治: 產後去血過多,或不止,或眩暈眼暗,口噤,發熱憎寒。

分析:

此方以 人參 大補元氣, 當歸 補血活血, 川芎 行氣活血,三者合用,補氣養血,行氣活血,可改善產後血虛、血瘀導致的眩暈、眼花等症狀。 乾薑 溫中散寒,可緩解產後受寒引起的發熱惡寒。 熟地黃 滋陰補腎,可補充產後耗傷的陰血。 荊芥 發汗透疹,此處用量應較小,或意在疏散外邪,防止外邪入侵。

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同時兼顧溫中散寒、滋陰補腎,適用於產後氣血虧虛、瘀血內阻、兼有外感或寒邪的症狀。

二、其他醫書記載的更生散

在《奇效良方》、《本草綱目》、《醫心方》、《針灸資生經》、《外臺秘要》、《楊氏家藏方》、《太平聖惠方》、《千金翼方》等醫書中,更生散主要用於治療:

  • 腳弱、風痹、不能行: 如《奇效良方》、《本草綱目》記載,更生散數劑,可使因「腳弱十二風痹不能行」者「便能行遠」。
  • 發背、癰疽: 多部醫書提到「發背皆由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說明更生散在古代也被認為是導致發背、癰疽的原因之一。但《針灸資生經》中又有「凡發腫至堅有根者,名曰石癰。治法當上灸之百壯。石子當碎出。如不出。益壯乃佳。(千)論曰:凡發背皆因服五石寒食更生散所致。亦有單服鍾乳而發者。」,說明更生散與發背、石癰的發病機制複雜。
  • 虛勞、宿寒、羸瘦: 《千金翼方》、《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的更生散,以多種滋補藥物為主,如鍾乳、石英、人參、白朮等,用於治療「男子五勞七傷、虛羸著床」、「男子女人宿寒虛羸」等虛損性疾病。
  • 風壅上攻、頭疼目昏: 《楊氏家藏方》中更生散的加減方,以白附子、天南星、羌活、川芎等為主,用於治療「風壅上攻,頭疼目昏,項背拘急」。
  • 其他: 如風牙腫痛(松葉酒方中提及,間接與更生散相關)、陽氣虛乏、手足常冷等。

分析:

這些醫書中記載的更生散,藥物組成差異較大,有的甚至包含有毒性的礦物藥,如鍾乳、石英、硫黃等。這可能與古代煉丹術和服食礦物藥的風氣有關。

治療原理:

由於藥物組成差異很大,治療原理也各不相同。

  • 治療腳弱、風痹: 可能與溫陽散寒、通經活絡有關。
  • 治療發背、癰疽: 關於導致發背的原因有待考究,可能與服食礦物藥導致的毒性反應有關;而治療上則可能運用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
  • 治療虛勞、宿寒: 以溫補脾腎、益氣養血為主。
  • 治療風壅上攻: 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為主。

總結

更生散在不同醫書中的記載存在較大差異,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也各不相同。

  • 《濟陰綱目》中記載的更生散,主要用於治療 產後血虛、血瘀兼有外感或寒邪 的症狀,以 補氣養血、活血化瘀 為主要治療原則。
  • 其他醫書中記載的更生散,則用於治療 腳弱風痹、發背癰疽、虛勞宿寒、風壅上攻 等多種疾病,其藥物組成和治療原理差異較大,有的方劑甚至含有毒性藥物,應謹慎對待。

由於古代醫學的局限性和不同醫家的經驗差異,更生散的具體功效和應用仍需進一步考證和研究。現代中醫臨床應用更生散的情況較少,應根據具體病情和現代藥理研究,謹慎使用。

傳統服藥法


煉成鐘乳3兩,白石英2兩(細研,水飛過),海蛤2兩(細研),赤石脂1兩(細研),羌活2兩,栝樓根2兩,白朮1兩,石斛1兩(去根,銼),乾薑1兩(炮裂,銼),細辛3分,桂心3分,牛膝3分(去苗),人參3分(去蘆頭),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防風1兩(去蘆頭)。
上為細散,入研了藥和勻。
每服2錢,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調下。飲酒常令醺醺,及行100余步,以展藥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麻痺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四肢麻痺癱瘓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眼睛模糊牙齒緊閉口張不開身體發低熱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更生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二。 組成:人參1兩,當歸1兩,川芎5錢,荊芥穗3錢,乾薑(炒黑)3錢,熟地(薑汁炒)1兩。 主治:産後去血過多,或不止,或眩暈眼暗,口噤,發熱憎寒。

更生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白附子2兩(炮),天南星2兩(同白附子碾碎,用新水浸3日,每日換水,日足取出,焙乾),羌活2兩(去蘆頭),川芎2兩,白僵蠶1兩(炒,去絲嘴),雄黃3錢(别研,水飛),朱砂3錢(别研,水飛),生腦子半錢(别研),麝香1錢(别研)。 主治:風壅上攻,頭疼目昏,項背拘急。

更生散, 出處:《千金翼》卷二十二。 組成:鍾乳2兩半,白石英2兩半,海蛤(各研)2兩半,赤石脂2兩半,防風2兩半,栝樓2兩半,乾薑1兩半,白朮1兩半,桔梗5分,細辛5分,人參3分,附子(炮,去皮)3分,桂心3分。 主治:男子、女人宿寒虛羸,胸脅逆滿,手足煩熱,四肢不仁,食飲損少,身體疾病,乍寒乍熱,極者著床40-50年,服眾藥不癒。

更生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煉成鍾乳3兩,白石英2兩(細研,水飛過),海蛤2兩(細研),赤石脂1兩(細研),羌活2兩,栝樓根2兩,白朮1兩,石斛1兩(去根,銼),乾薑1兩(炮裂,銼),細辛3分,桂心3分,牛膝3分(去苗),人參3分(去蘆頭),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防風1兩(去蘆頭)。 主治:男子、婦人宿寒虛羸,胸脅逆滿,手足不仁,飲食全少,身體多病,乍寒乍熱,極者著床,眾藥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