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芎歸湯

REN CAN XIONG GU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8.5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4%
脾經 17%
肺經 15%
膽經 8%
心包經 8%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人參芎歸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安神益智等功效。人參芎歸湯以補血活血爲主,而人參則可補氣扶正,使氣血充足,從而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避免因氣虛而導致血瘀加重。
  2. 調和藥性: 芎歸湯中含有川芎、當歸等活血化瘀藥,而人參則能起到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寒涼,使藥效更為平和穩健,減少副作用。

人參芎歸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配合人參、當歸補氣養血,協同作用,達到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效果。
  2. 疏散風寒: 川芎具有疏散風寒的作用,對於因風寒侵襲導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人參、當歸補益氣血,可有效抵抗外邪,提升機體抵抗力。

人參芎歸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之功效。與人參、川芎搭配,可補氣養血,活血通經,協調氣血運行,改善氣血不足、經絡不通等症狀。
  2. 緩解疼痛: 當歸具有止痛作用,與川芎、芍藥等藥材配合,可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如頭疼、腹痛、肢體疼痛等。

人參芎歸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氣血兩虛所致之各種症狀,如疲倦乏力、面色無華等。其組成包含了人參、當歸、川芎等多種補氣養血之藥材,其中加入荊芥則是為了增強藥物的行散作用。荊芥味辛性溫,能發汗解表、祛風散寒,對於改善患者可能伴隨的外感風寒症狀頗有益處。此外,荊芥還有助於調和方中諸藥,使其補而不滯,更適合於氣血兩虛而兼有表證者使用。因此,在人參芎歸湯中加入荊芥,不僅可以提升整體療效,還能夠使藥方更加全面地照顧到患者的身體需要。

主治功效


人參芎歸湯主治功效分析

一、原方主治

原方主治:九道血妄行。

根據多個醫家的文獻記載,人參芎歸湯的應用範圍主要為:

  1. 血脹: 症見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
  2. 虛勞少血: 津液內耗,心火自炎,燥熱乘肺,咳嗽咯血,及血不榮肌,動輒毛寒咳嗽。
  3. 腎虛勞嗽。
  4. 吐血: 因外感寒邪,內虛蘊熱,或心火刑肺所致。
  5. 衄血:风寒外束,肺气不降所致的衄血。
  6. 咳嗽:外感咳嗽、虛勞咳嗽。
  7. 產後發熱: 亡血過多,陰虛內熱所致。
  8. 血瘀:跌撲及產後瘀血作脹。
  9. 中氣虛弱而不能施化,或見胸滿少食,或腹脹吞酸,或經候不調。
  10. 陰毒喉痹及卒喉痹不得語。
  11.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

二、主治病機分析

人參芎歸湯所治病症的病機較為複雜,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氣血兩虛,血不歸經: 氣虛則統血無權,血虛則脈道失充,導致血液妄行,溢出脈外,出現各種出血症狀。
  2. 陰虛火旺,熱迫血行: 陰虛則內熱,熱邪灼傷血絡,迫血妄行,加重出血症狀。
  3. 寒邪外束,血行不暢: 外感寒邪,束縛肌表,經脈收引,血行不暢,導致血瘀,進而引起出血。
  4. 氣滯血瘀: 氣機不暢,血行受阻,或久病入絡,可導致氣滯血瘀,出現疼痛、腫塊等症狀。
  5. 脾胃虛弱,運化失司: 脾胃虛弱,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失常,則飲食減少,消化不良,氣血生化不足,加重氣血兩虛的病機。

三、治療原理

人參芎歸湯以「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疏風散寒」為主要治療原理。方中:

  1. 益氣補虛,扶正固本:

    • 人參: 為君藥,甘、微苦,微溫。歸脾、肺、心、腎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針對氣虛而設,既能補氣以攝血,又能扶正以祛邪。
  2.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 川芎: 辛,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調經散寒,平肝息風,解毒消腫。針對血瘀而設,既能活血化瘀以止血,又能行氣止痛以緩急。
    • 當歸: 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補血調經,活血止痛,養顏美容,潤腸通便,舒肝解鬱。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針對血虛血瘀而設。
    • 五靈脂(部分方劑含有): 苦、甘、鹹,溫。歸肝經。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消積解毒。
    • 莪朮(部分方劑含有): 辛苦,溫。歸肝、脾經。行氣破血,消積止痛。
    • 木香(部分方劑含有): 辛、苦,溫。歸脾、胃、大腸、三焦、膽經。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 烏藥(部分方劑含有): 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 砂仁(部分方劑含有): 辛,溫。歸脾、胃、腎經。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
  3. 疏散風寒,解表止癢:

    • 荊芥: 辛,微溫。歸肺、肝經。解表散風,透疹,消瘡,止血。疏散風熱,解表止癢,消腫止痛,平肝明目,化痰止咳。針對外感風寒而設。
    • 辣桂(部分方劑含有): 辛、甘,熱。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
    • 半夏(部分方劑含有): 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4.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甘草: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既能益氣,又能調和諸藥。

四、古文內容分析

  • 《奇效良方》: 記載了人參芎歸湯可治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血脹,並詳細說明了其組成和用法。
  • 《仁齋直指方論》: 多次提及人參芎歸湯,並指出其可治療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炎、燥熱乘肺、咳嗽咯血,及血不榮肌,動輒毛寒咳嗽;腎虛勞嗽;血脹等症。
  • 《世醫得效方》: 記載了人參芎歸湯可治煩躁嗽水,迷忘驚狂,痛悶喘息,虛汗厥逆,小便多,大便黑,名血脹。
  • 《証治準繩‧幼科》: 提到了人參芎歸湯可治九道血妄行,並與小柴胡湯、五苓散、五和湯、消毒飲、《局方》雞蘇丸、三黃丸、理中湯等方劑進行了比較。
  • 《活幼心書》: 記載了人參芎歸湯可治九道血妄行,並詳細說明了其組成和用法。
  • 《醫門法律》: 記載了人參芎歸湯可治心火刑肺見血、血脹初成,並詳細說明了其組成和用法。
  • 《雜病廣要》: 提到了人參芎歸湯可治血脹。
  • 《胎產指南》: 指出人參芎歸湯可治產後發熱,並闡述了其病機。
  • 《醫學原理》: 記載了人參芎歸湯的組成和用法。
  • 《醫學入門》: 記載了人參芎歸湯可治血脹證,並與木香、蓬朮、烏藥、砂仁、甘草、官桂、五靈脂、半夏、紫蘇、薑棗等藥物進行了配伍。还提到了人参芎归汤可治瘀血脹。
  • 《校注醫醇賸義》: 提到了人參芎歸湯可治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血脹。
  • 《丹溪心法》: 記載了人參芎歸湯可治血脹。
  • 《雜病源流犀燭》: 提到了人參芎歸湯可治療勞嗽、血熱等症。
  • 《証治準繩‧類方》: 記載了人參芎歸湯的組成和用法,主治與《醫門法律》相同。
  • 《治瘧機要》: 提到了人參芎歸湯可用于治疗內脹。

五、總結

人參芎歸湯以人參大補元氣為君,川芎、當歸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為臣,荊芥疏散風熱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共奏益氣養血、活血化瘀、疏風散寒之功,適用於氣血兩虛,血不歸經,兼有外感風寒所致的九竅出血、血脹等症。後世醫家根據具體病情,靈活應用此方,並進行加減化裁。通過對古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參芎歸湯在治療出血性疾病,特別是氣血兩虛兼有外感或血瘀所致的出血症方面的應用價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百日咳心肌梗塞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骨質疏鬆症咳血咳嗽手腳冰冷心情煩燥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人參芎歸湯,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人參(去蘆)半兩,川芎半兩,當歸(酒洗)半兩,荊芥2錢半。 主治:九道血妄行。

人參芎歸湯, 出處:《直指》卷十七。 組成:當歸7錢5分,半夏(制)3分,川芎1兩,蓬朮半兩,木香半兩,縮砂仁半兩,烏藥半兩,甘草(炙)半兩,人參1分,辣桂1分,五靈脂1分。 主治:脹滿,血脹,煩躁,漱水不咽,迷忘,小便多,大便黑,或虛厥逆,婦人多有此證。

人參芎歸湯, 出處:《直指》卷八。 組成:當歸2分,川芎2分,白芍藥2分,人參1分,半夏(制)1分,橘皮1分,赤茯苓1分,阿膠(炒)1分,細辛1分,北五味子1分,甘草(炙)1分。 主治:虛勞少血,津液內耗,心火自炎,燥熱乘肺,咳嗽咯血,及血不榮肌,動輒毛寒、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