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便佛手散

參便佛手散

CAN BIAN FO SHO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0%
脾經 22%
肝經 18%
肺經 12%
膽經 8%
心包經 8%
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參便佛手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參便佛手散主治氣滯血瘀、肝脾不和所致的胸腹脹痛、便祕等症,而當歸可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
  2.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參、便、佛手等,多偏燥熱或寒涼,當歸性溫和,能起到調和藥性,使藥力相輔相成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偏,提高療效。

參便佛手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膀胱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參便佛手散治療的是胃腸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便祕等症狀,川芎可幫助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促進排便。
  2. 輔助佛手,理氣止痛: 佛手具有理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與川芎搭配,可加強理氣止痛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達到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參便佛手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人參味甘性溫,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方劑中以佛手、厚朴等理氣化痰,易傷脾胃,加入人參可補脾胃之氣,防止藥性過於峻猛,同時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病症康復。

2. 扶正祛邪: 人參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方劑中以參、便、佛手三味藥共同作用,可補氣行氣,化痰止咳,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便佛手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臨産交骨不開」,即產婦分娩時骨盆(古稱「交骨」)未充分擴張,導致難產。傳統中醫認為,交骨不開與氣血不足、運行不暢有關。產時失血過多或氣虛血弱,無法推動胎兒娩出,或陰血虧損導致骨節僵硬。此方以補氣活血為核心,透過益氣養血、溫通經脈,助產婦順利分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人參(3-5錢,失血多可加至1兩)

    • 大補元氣,固脫生津。產時氣隨血脫,人參能急補氣以攝血,提振氣力,推動氣血運行,助交骨開合。
    • 氣足則血行,間接促進子宮收縮。
  2. 當歸(3錢)

    • 補血活血,為婦科調經要藥。其性溫潤,既能養血滋陰,又可疏通血脈,緩解產時血瘀阻滯。
    • 與川芎配伍,增強活血化瘀之效,改善產道氣血壅滯。
  3. 川芎(1錢)

    • 辛溫行氣活血,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下達血海,破除血瘀,促進骨盆氣血流通。
    • 與當歸協同,調節子宮平滑肌收縮,輔助交骨鬆解。
  4. 童便(臨服加半盞)

    • 性味咸寒,傳統用於降火散瘀、引藥下行。其成分(如尿激酶)可能具促宮縮、止血雙向作用。
    • 古人認為童便可「敗血歸源」,防止產後血暈,並助藥力直達下焦。

整體方義推論

  • 氣血雙補,行滯開骨:人參補氣,當歸養血,川芎活血,三者協同解決氣虛血瘀所致交骨不開。
  • 標本兼顧:人參固本防脫,芎歸活血治標,童便為引,共奏「補而不滯,活而不傷」之效。
  • 適用辨證
    • 氣血虛弱型難產:見產程延長、乏力氣短、面色蒼白。
    • 血瘀滯產:見腹痛劇烈而産道不開,舌暗或有瘀斑。

此方體現中醫「以補促行」的思維,透過補益氣血激發人體自然產力,有別於單純破血催生之劑,適合虛中夾瘀之産難。

傳統服藥法


當歸3錢,川芎1錢,人參3-5錢(去血過多,加至1兩)。
質壯氣實者,但加童便,其參不用可也。
水煎,臨服加童便半盞,續續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應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參便佛手散, 出處:《胎産心法》卷中。 組成:當歸3錢,川芎1錢,人參3-5錢(去血過多,加至1兩)。 主治:臨産交骨不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