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氣飲

寬氣飲

KUAN Q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5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9%
胃經 18%
肝經 13%
肺經 13%
大腸經 13%
脾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寬氣飲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寬中除脹的功效。其疏肝理氣的作用,能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氣短、腹脹等症狀,有助於寬胸利氣。
  2.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氣止嘔,對於胃氣上逆、嘔吐不止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在寬氣飲中,枳殼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降逆止嘔的效果,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因此,枳殼在寬氣飲中發揮著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氣滯血瘀、胸悶氣短、腹脹嘔吐等症狀。

寬氣飲中包含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 枳實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散結之效。其善於疏肝解鬱,解除肝氣鬱結,緩解胸悶氣短、腹脹滿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枳實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肝氣鬱結、脾胃氣滯所致的噁心嘔吐,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枳實還能促進消化,減輕胃部脹滿感。

因此,寬氣飲中加入枳實,旨在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以達到緩解氣逆、胸悶、腹脹等症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寬氣飲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寬氣飲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證,人參可補益肺氣,提高機體抵抗力,改善氣短乏力、呼吸困難等症狀。
  2. 扶正祛邪: 寬氣飲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黃芪、黨參等,共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人參可以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血液循環,輔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達到治本之目的。

寬氣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緩解其他藥材的峻猛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達到藥效協調。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氣益脾,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如與杏仁、款冬花等藥物配伍,可促進痰液排出,緩解氣喘。

總而言之,甘草在寬氣飲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衡協調,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寬氣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範圍涉及氣機鬱滯與痰濕阻滯相關病證,具體表現為:

  1. 氣機壅滯:胸膈痞結、氣逆不和,反映上焦氣行不暢,升降失司。
  2. 脾胃功能失調:不思飲食,屬中焦運化受阻;精神昏倦,則可能因氣鬱傷脾、生化不足所致。
  3. 驚風痰搐:蓄氣成搐,進一步演變為急慢驚風,顯示氣滯可化火生風,或與痰濁相結擾動肝風。
    古人認為「氣行則水行」,痰濕水飲積滯與氣機不暢互為因果。此方通過「通利關節、消痰逐水」間接調和全身氣血,並藉「進美飲食」改善後天之本,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配伍分析

  1. 枳殼、枳實(各一兩)

    • 主入脾、胃、大腸經,性微寒味苦辛,破氣消積力道強。
    • 方中同用二者,強調「破滯下行」:
      • 枳殼偏走上焦,寬胸利膈,解胸膈痞滿;
      • 枳實偏走中下焦,消痰結、逐停水。
    • 麩炒製法緩和峻烈之性,兼顧護胃。
  2. 人參(半兩)

    • 甘溫益氣,補脾胃之虛,與枳殼、枳實形成「攻補兼施」結構。
    • 防止破氣藥耗傷正氣,尤其針對「精神昏倦」的氣虛徵象。
  3. 炙甘草(半兩)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助人參補脾之效,並緩解枳實、枳殼的刺激性。

整體配伍思維

  • 升降並調:枳實、枳殼降氣破滯,人參升補脾氣,形成「降中有升」的動態平衡。
  • 痰氣同治:氣行則痰消,枳實化痰濕,佐人參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 風證防治:氣鬱化風時,以薑汁、蔥湯宣散外邪;熱極生風則配合薄荷蜜湯清泄,顯示「治未病」思路。

延伸推論

此方可能適用於:

  • 小兒消化不良伴隨煩躁驚啼(類似現代「腸胃型感冒」或「功能性消化不良」)。
  • 痰氣互結所致的胸悶、噯氣,或早期驚風先兆(如痰鳴氣促)。

繁體中文總結

寬氣飲以「行氣為主、補氣為輔」,體現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的原則,尤其適合氣滯痰阻初起兼輕度脾虛者。其組方嚴謹,既能直接通利三焦氣機,又透過健脾間接固護正氣,故臨床延伸用於驚風防治,實基於「調氣即能安神熄風」的傳統理論。

傳統服藥法


枳殼(水浸,去瓤,麩炒微黃)1兩,枳實(制同上)1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
通利關節,消痰逐水,進美飲食。
上銼,焙為末。
每服半錢至1錢。淨湯調服,不拘時候;驚風發搐,薑汁、蔥湯調服;熱極者,入寬熱飲,薄荷蜜湯調下;或麥門湯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幼兒雞胸龜背食慾不振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抽搐腹瀉多痰昏迷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寬氣飲, 出處:《金鑑》卷五十五。 組成:杏仁(去皮尖,炒)、桑白皮(炒)、橘紅、蘇子(炒)、枳殼(麸炒)、枇杷葉(蜜炙)、麥冬(去心)、生甘草、苦葶藶。 主治:小兒龜胸。

寬氣飲,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枳殼(去瓤)1兩,人參(去蘆)5錢,天麻3錢,僵蠶(炒,去絲嘴)3錢,羌活3錢,甘草(炙)3錢。 主治:小兒風痰壅滿,風傷於氣,不能言語。

寬氣飲,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枳殼(水浸,去瓤,麸炒微黃)1兩,枳實(制同上)1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通利關節,消痰逐水,進美飲食。主治:胸膈痞結,氣逆不和,不思飲食,精神昏倦;及蓄氣成搐,傳變成急慢驚風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