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散

JIN HU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19%
肺經 19%
心經 14%
大腸經 9%
肝經 9%
膽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花散中含有黃連,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胃、肝、膽經,可清心火、瀉肝火,並能燥濕止癢。金花散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皮膚瘙癢等症。黃連在此方中,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癢,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金花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金花散多用於治療氣虛血弱、體質虛寒等症,人參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改善患者體虛乏力的狀態。
  2. 助藥力: 金花散中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性寒涼,清熱解毒之力較強。人參溫補性質,可中和藥性寒涼,避免過於傷陽,同時還能提升其他藥物的療效,使藥力更加平和。

因此,金花散中加入人參,既可扶正固本,又可助藥力,使藥物功效更佳。

金花散中包含枳殼,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歸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腹脹、脅肋疼痛等症狀。
  2. 消食導滯,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消食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緩解食積不化、胃氣上逆所致的噯氣、嘔吐、腹痛等症狀。

因此,金花散中加入枳殼,可發揮其疏肝理氣、消食導滯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金花散中添加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金花散中多用辛溫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容易燥熱傷陰,甘草可中和其燥性,避免過於傷肺津。
  2.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抗炎止痛作用,與金花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咽痛、咳嗽等症狀。

因此,甘草在金花散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物之一。

金花散方劑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金花散主治風寒濕邪客肺,症見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而半夏能有效祛除肺中濕氣,化解痰液,使咳嗽痰濁得以消除。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氣止嘔,對於因寒濕阻滯脾胃而引起的嘔吐也有輔助治療作用。金花散中包含其他清熱解表藥物,而半夏的加入可以緩解藥物對胃部的刺激,避免出現嘔心反胃的副作用。

主治功效


金花散主治功效分析

金花散是一首古老的中藥方劑,其功效在多本中醫典籍中均有記載,主治範圍涵蓋內科、外科、兒科等多個領域。綜合上述古文內容,金花散的主要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清熱解毒

金花散中常含有黃連、黃芩、黃柏、山梔等苦寒藥物,這些藥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在多篇文獻中,金花散被用於治療:

  • 癰疽瘡毒: 如《驗方新編》中記載金花散「治一切癰癤瘡毒,功能去腐生肌」,並指出可用於治療爛腿臁瘡等症。《春腳集》也記載其「專治男婦新久爛腿,連年不愈,臭腐不堪,並治腳發臁瘡等症,及一切癰癤毒。用之亦能去腐生肌,長肉收功。」
  • 丹毒: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和《醫學綱目》均記載金花散可用於治療「一切丹毒」。
  • 口舌生瘡: 《醫方集宜》指出「舌上出血是心蘊熱妄行,以致舌上有孔子出血」,可用金花散治療。
  • 熱病: 《幼幼新書》記載金花散可「治諸熱」。

這些病症多與熱毒壅盛有關,金花散通過清熱解毒,達到消腫止痛、去腐生肌的效果。

行氣活血

金花散中還常包含行氣活血的藥物,如:

  • 枳殼、木香: 行氣寬中,消脹除滿。
  • 赤芍、當歸、紅花、蘇枋木、薑黃: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這些藥物有助於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促進炎症消散和組織修復。如《楊氏家藏方》記載金花散可「治氣虛血實,喘滿煩熱,臍腹疼痛。及產後血暈,惡露不快,上衝悶亂。」

通利二便

金花散還具有通利二便的作用,這主要得益於方中含有:

  • 大黃: 瀉下通便,清熱解毒。
  • 朴硝: 軟堅瀉下,清熱消腫。
  • 皂角仁: 潤腸通便。

《幼幼新書》記載金花散可「治小兒大腸秘不通兼血痢」、「治大便秘澀便難」,《太平聖惠方》則記載其可「治妊娠傷寒。加腹脹。大便不通。喘急。」

其他功效

根據不同醫家的經驗,金花散還有其他一些功效,如:

  • 治驚風: 《幼幼新書》記載金花散可「治小兒驚風,眼上搐」、「治小兒驚風,定搐搦,去涎喘」。
  • 治嗽病: 《幼幼新書》記載金花散可治療「小兒發嗽,由風寒傷於肺」。

治療原理

金花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 通過苦寒藥物清除體內熱毒,消除炎症,緩解紅腫熱痛等症狀。
  2. 行氣活血: 改善局部氣血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和組織修復。
  3. 通利二便: 清除體內積滯,改善排便狀況。
  4. 多途徑給藥: 金花散既可內服,又可外用,針對不同病症,靈活運用。如外用可「去腐生肌」,內服可「清心內固」。

總結

金花散是一首功效廣泛的中藥方劑,其主治以清熱解毒為主,兼有行氣活血、通利二便等功效。歷代醫家根據自身經驗,將其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並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家所記載的金花散組成和劑量可能存在差異,因此在臨床應用時,應根據具體病情和患者體質,辨證施治,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白丁香(直者,微炒)70粒,丁香25粒(2味為末),密陀僧(研)半兩,硫黃(研)半兩,黃鷹屎白(研)半兩。
上為末。
每服3歲以下1字匕,3歲以上半-1錢匕,並用奶汁調下,臨臥服。至來日,取下青黑稠粘物即愈;未盡,不過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金花散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胰臟炎大便秘結痔瘡五十肩乳房腺體瘤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癤和癰嗜眠症(嗜睡症)鏈球菌性咽喉炎丹毒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相同名稱方劑


金花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草烏頭(研破用,裏面白膩,老黑者不可用)、防風(用實而粗大者)、雄黃(别研如粉)各等分。 主治:破傷風,洗頭風。

金花散,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藿香1分,零陵香1分,蓮子心2分,延胡索1分,芍藥1分,香白芷1分,川芎1分,當歸1分,官桂(去皮)1分,晚蠶蛾2分。 主治:室女骨蒸熱勞。

金花散,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桂心(去皮)、威靈仙、白芷、當歸、牡丹皮各等分。 主治:逐惡物,止腹痛。主治:婦人血水不利,體熱煩悶,少腹腰腳沉重疼痛;及産後惡露不快,大便秘澀。

金花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綠豆粉4兩,雄黃3分,甘草末7錢,朴消5錢,甜消5錢,白豆蔻半兩,生腦子半錢,麝香半錢。 主治:心肺積熱,咽喉不利,口舌生瘡,心胸煩悶,痰涎並多;及小兒驚風。

金花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黃連半兩(炒令稍焦赤色,如年少,即加1分許),人參半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半夏半兩(以薑汁浸1宿,濾出焙乾)。 主治:心腹壅熱,熏蒸上焦,致口氣生瘡,連年不癒。

金花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中。 組成:半夏(湯浸7遍)半兩,川烏頭(炮,去皮臍)半兩,鬱金半兩,胡椒半兩,川楝(焙乾,麸炒)半兩,木香半兩,馬藺花(酒浸,取肉)半兩,當歸半兩(生),荊三棱半兩,蓬莪荗(2味捶碎,用巴豆半兩同炒褐色爲度,去巴豆,隻取2味藥)半兩,大腹子(用紙制)半兩,白蕪荑半兩,白朮(炒)半兩,黃連(炒)半兩。 主治:勞氣腹脹,心脾泄瀉,生瘡面黃,肢瘦,腹內虛鳴,臍脅疝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