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腑祛除湯

ZHU FU QU CH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十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0%
心經 16%
肝經 13%
胃經 12%
腎經 5%
膽經 5%
心包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助腑祛除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扶正固本: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在助腑祛除湯中,人參可作為補益之品,扶持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祛邪過度而損傷正氣。

二、協調藥性:助腑祛除湯通常以祛除邪氣、化解瘀滯為主要目的,藥性偏寒涼。人參的溫補之性可中和寒涼藥性,避免其過寒傷胃,確保方劑整體功效的平衡,使祛邪與扶正兼顧。

助腑祛除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一、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有助於消除體內積聚的濕氣,促進體液循環,改善水腫,達到祛除濕邪之目的。

二、 健脾和胃: 茯苓可健脾益氣,和胃止嘔,對於因濕邪困脾導致的脾胃失調、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有助於整體體質的改善。

綜上所述,茯苓在助腑祛除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和胃,助力於整體改善身體狀況,達到祛除濕邪、促進健康的功效。

助腑祛除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寒、性熱或偏燥的藥物,甘草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刺激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本身也具備一定的藥用價值,能解毒、抗炎、抗過敏,與其他藥物合用,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助腑祛除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寧心安神,緩解壓力: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寧心安神、養血斂汗的功效。助腑祛除湯多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肝氣鬱結所導致的消化不良、失眠多夢等症狀,酸棗仁可緩解因壓力、情緒波動導致的失眠,安定心神,改善睡眠品質。
  2. 健脾益氣,促進消化: 酸棗仁亦能補益脾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增進食慾。助腑祛除湯中可能包含其他健脾胃的藥材,與酸棗仁配合使用,可更有效地提升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系統的整體狀態。

「助腑祛除湯」中使用「遠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開竅醒神,助心陽: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安神定志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心氣不足,導致神志不清、心神不寧等症狀,遠志可助心陽之氣,提振心神,改善心神不安的狀態。
  2. 疏肝解鬱,利氣止痛:遠志還具有疏肝解鬱、利氣止痛的功效,可幫助舒緩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等症狀。方劑中可能存在肝氣鬱結的情況,遠志能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達至祛除病邪的效果。

「助腑祛除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溼化痰: 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燥溼化痰之功。方劑中若存在溼痰阻滯,則半夏可將其化解,使氣機暢通,脾胃功能恢復。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之效。若胃氣上逆,導致嘔吐不止,半夏可以將其降伏,緩解嘔吐症狀。

綜上所述,半夏在「助腑祛除湯」中,主要發揮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以達到輔助脾胃功能、祛除病邪的目的。

「助腑祛除湯」方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燥濕止痢: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對於腑氣不暢、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瀉,幫助腑氣通暢。
  2. 制約藥性,調和脾胃: 方中可能存在一些溫燥或辛熱的藥材,黃連的寒性可以制約這些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其過度耗傷脾胃之氣,起到保護脾胃的作用。同時,黃連也能起到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枳殼為助腑祛除湯中重要藥材,其入脾、胃經,具備以下兩點功效,故納入方中:

  1.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寒,能行氣消積,通暢脾胃氣機,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明顯改善作用。
  2.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氣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具有一定療效。

因此,枳殼在助腑祛除湯中,可有效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並緩解嘔吐等不適,達到助腑祛除的目的。

「助腑祛除湯」中加入「白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白薇性寒,味苦,入肝、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腑氣不暢、腫痛等症狀,白薇能有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幫助恢復腑臟功能。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白薇亦具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若因氣血瘀滯導致的腑氣不通、疼痛,白薇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緩解疼痛,幫助恢復腑臟功能。

總之,白薇在「助腑祛除湯」中能有效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並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有助於改善腑臟功能,達到祛除病邪、恢復健康的功效。

白芥子在助腑祛除湯中,主要起着 溫肺化痰散寒止痛 的作用。

白芥子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溫肺化痰、散寒止痛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溫肺化痰,對於寒痰、濕痰引起的咳嗽、喘息、胸悶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其溫散之性,可散寒止痛,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腹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白芥子在助腑祛除湯中,起到溫肺散寒、化痰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肺氣鬱滯、寒痰阻滯等症狀。

主治功效


助腑祛除湯

中藥方劑「助腑祛除湯」組成:人參、茯苓、甘草、酸棗仁、遠志、半夏、黃連、枳殼、白薇、白芥子。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酸棗仁: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等傳統療效,能養心血、益肝陰,緩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虛勞虛煩等症狀,改善口渴、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增加口腔分泌。它含有抗氧化物質,能調理氣血、潤燥通便,改善貧血等症狀。其性涼味酸,可清肝潤燥,並具有降溫、鎮靜、止咳化痰、滋潤皮膚和調節汗液分泌之功效。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止咳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遠志性溫,味辛,歸心腎經,含有遠志酮、酚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遠志中的遠志酮可刺激尿液分泌,利尿消腫。遠志中的酚類化合物和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緩解炎症反應,促進水腫消退。遠志中的揮發油和辛味成分可祛痰止咳,可與杏仁、貝母、桔梗同用,治療痰多粘稠、咳吐不爽者。遠志中的苦味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同用,治療癰疽瘡毒,乳房腫痛等症。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黃連亦可清熱瀉火,清胃火、清肝火,用於治療胃火熾盛的嘔吐,肝火犯胃,肝胃不和,脇肋脹痛、嘔吐吞酸等症狀。黃連止嘔之功用本草皆載。黃連具有解毒功能,乃其寒涼苦燥之性使然。故黃連可清熱解毒,瀉火除煩,尤擅清解濕熱毒邪。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腸溜腹痛下痢。黃連止血、斂瘡、止瀉,功能更強。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它能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主治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其性寒,故不適用於脾胃虛寒、腹瀉洩瀉者。枳殼也能止咳化痰,主治咳嗽痰多、喘息氣促;消食化積,主治食積不消、腹脹腹痛;降氣,主治胃氣上逆、嘔吐呃逆。此外,枳殼還具有破氣、行氣、消痞、散結、除痰、止痛、緩瀉等功效。在臨牀上,枳殼常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

白薇:清熱解毒、清虛熱、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清肺熱利咽、滋陰潤燥、消腫排毒等功效。主治虛熱咳嗽,肺燥乾咳、陰虛盜汗、熱病煩渴、熱淋、血淋、癰疽腫毒、肺熱吐血、老年咳嗽、熱淫於內、血熱傷中、淋露不止等症。

白芥子: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等功效。適用於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痺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陽虛體質、陽虛下陷、脾胃虛弱、寒濕痹痛、老年咳嗽、氣逆痰痞、風濕涎痰等症狀。白芥子辛溫發散,走肺胃經,散寒邪,補陽氣,溫脾胃,消積食,化痰止咳。外用有活血通絡,消炎止痛之功。

主治功效:火邪侵犯膻中之府,患者會突然倒臥,口吐痰涎,不能出聲,發狂亂動,眼珠大紅,面如火燒紅色,頭髮甚至會向上豎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除煩、開竅醒神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心胸部位有熱邪所致的症狀,如心煩、失眠、口吐痰涎、不能出聲、發狂亂動、眼珠大紅、面如火燒紅色、發或上指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胃痛等。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癲狂狂躁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助腑祛除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 組成:人參5錢,茯苓3錢,甘草1錢,生棗仁3錢,遠志2錢,半夏3錢,黃連2錢,枳殼1錢,白薇2錢,白芥子3錢。 主治:火邪犯膻中之府,一時卧倒,口吐痰涎,不能出聲,發狂亂動,眼珠大紅,面如火燒紅色,發或上指。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