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榮順散
RONG SHU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2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肝經 30%
脾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榮順散中包含枳殼,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咳之功效。方中以其行氣散結,疏肝理氣,有助於解除肝胃氣滯,促進消化,解決脾胃不和、飲食積滯等問題。
- 寬胸散結:枳殼具有一定的寬胸散結作用,有助於解除胸悶氣喘,胸脅疼痛等症狀。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可協同作用,達到寬胸散結,舒緩胸中鬱結之效。
榮順散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其 疏風解表 及 清熱解毒 的功效。
荊芥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透疹、止癢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有效 消滅細菌,有助於治療外感風寒、麻疹、風疹、瘡瘍腫毒等。此外,荊芥還可 活血通絡,改善血循環,有助於治療頭痛、眩暈等症狀。
因此,在榮順散中加入荊芥,可以發揮其多方面的功效,增強方劑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療效,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榮順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腸風下血,疼痛不可忍」,屬中醫「便血」範疇。「腸風」指風邪侵襲腸絡,或濕熱鬱滯,導致血不循經而下溢,其特點為血色鮮紅、便前出血或便血夾雜,伴隨肛門灼熱疼痛。此方以「止痛」與「止血」為核心,推測其證型偏向風熱夾瘀或濕熱傷絡,故需疏風清熱、理氣活血以緩解疼痛、收斂止血。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枳殼(麩炒)
-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入脾、胃、大腸經。
- 作用:麸炒後緩其寒性,偏重理氣寬中、行滯消脹。腸風下血若因氣滯血瘀、腸絡受阻,導致疼痛出血,枳殼能疏通腸腑氣機,氣行則血行,緩解淤滯性疼痛,間接助止血。
- 配伍意義:為方中「行氣止痛」之要藥,針對「疼痛不可忍」的病機。
荊芥穗
- 性味歸經:辛、微溫,入肺、肝經。
- 作用:荊芥穗輕揚上浮,傳統認為其炒炭後(本方未明言制炭,但古代治腸風常用荊芥炭)具止血之功,尤善治下部出血如腸風、痔血;生用則疏風解表,能散腸絡風熱之邪。此處可能取其疏風透邪、止血止痛雙重功效。
- 配伍意義:針對「腸風」病名中的「風邪」因素,疏風涼血以治本。
槐鵝(炒黃)
- 槐鵝考證:一般指槐耳(槐樹菌)或槐花(待考),若為槐花:
- 性味歸經:苦、微寒,入肝、大腸經。
- 作用:炒黃後涼血止血力增,專治大腸濕熱導致的便血、痔血,爲治腸風要藥。
- 配伍意義:直接清熱涼血、收澀止血,針對「下血」主症。
- 槐鵝考證:一般指槐耳(槐樹菌)或槐花(待考),若為槐花:
全方治療原理推論
- 疏風清熱,理氣止痛:荊芥穗散腸絡風邪,枳殼行氣解滯,二者合用以緩解氣滯血瘀之痛。
- 涼血止血,標本兼顧:槐鵝清熱止血治標,荊芥穗炒用或生用均能協同止血,枳殼調氣防血滯。
- 君臣佐使結構:
- 君藥:槐鵝(主止血)
- 臣藥:荊芥穗(散風止血)
- 佐藥:枳殼(行氣止痛)
全方簡潔,針對「風熱擾腸、氣滯血瘀」之證,通過疏風、理氣、止血三法並施,達止血止痛之效,符合「通因通用」思維(用行氣藥治出血)。若未效再服,推測因腸風久病需漸進調理,非峻劑可速癒。
傳統服藥法
枳殼(去瓤,麩炒)1兩,荊芥穗1兩,槐鵝半兩(炒黃)。
上為細散。
每服2錢匕,溫米飲調下,不拘時候。如未效,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榮順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枳殼(去瓤,麸炒)1兩,荊芥穗1兩,槐鵝半兩(炒黃)。 主治:腸風下血,疼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