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抑紅煎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滋陰:熟地黃性溫,味甘苦,歸腎經,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抑紅煎治療的是陰虛血瘀所致的紅斑狼瘡,熟地黃可補益氣血,改善陰虛症狀,爲治療提供基礎。
- 活血化瘀:熟地黃除了補血滋陰之外,還能活血化瘀。紅斑狼瘡患者體內瘀血阻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熟地黃可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瘀血癥狀,從而改善病情。
抑紅煎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其性溫和,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抑紅煎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同時也需顧及血虛之症,當歸可補益心血,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因血虛引起的症狀。
二、調和藥性:抑紅煎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如黃芩、梔子等,容易傷及脾胃,而當歸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猛烈,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療效。
抑紅煎方中包含貫眾,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貫眾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其對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有較好的療效。抑紅煎方旨在治療紅斑狼瘡,此病症常伴有皮膚損傷,貫眾的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症狀。
- 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貫眾亦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紅斑狼瘡患者常出現皮膚出血、紫癜等症狀,貫眾可以起到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皮膚症狀。
綜上所述,貫眾在抑紅煎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紅斑狼瘡患者的皮膚症狀。
抑紅煎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功效。抑紅煎為治療寒凝血瘀證的方劑,方中藥物多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嘔吐。生薑的加入可溫中止嘔,緩解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二、調和藥性: 生薑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可使方中藥物協調配合,發揮最佳療效。抑紅煎中一些藥物如赤芍、生地等性寒涼,而生薑則性溫,二者相配,寒溫相濟,可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抑紅煎方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紅腫熱痛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 止血生肌: 側柏葉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導致的出血、潰瘍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抑紅煎方中加入側柏葉,正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毒壅盛、紅腫熱痛等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抑紅煎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抑紅煎為治療婦科崩漏的專方,主要針對「久崩不止者」,即長期、反覆發作的崩漏症狀。此方具有收澀止血、滋補養血之效,特別適合因氣血兩虛導致的崩漏日久不愈。
崩漏在中醫理論中屬「衝任不固」,病機涉及腎虛不固、脾虛失統或血熱妄行等。本方適用於兼有血瘀及陰虛體質的崩漏患者。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
- 熟地、當歸、炒芍:構成四物湯主體(缺川芎)
- 熟地滋陰補腎、益精填髓
- 當歸補血活血
- 炒芍養血斂陰,炒製後增強收澀之性 此組合提供養血固本之效,針對久崩導致陰血虧虛的病機
- 焦芥(荊芥炭)、貫眾:
- 荊芥炒炭後(薑灰製)轉為收斂止血要藥
- 貫眾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二藥合用共奏清熱止血之效
- 棕灰、側柏灰:
- 二者皆為炭類藥物,止血效果顯著
- 棕櫚炭收澀力強
- 側柏炭兼能涼血 炭類藥物增強全方固澀止崩功效
- 薑灰:
- 生薑炮製成炭,溫中止血而不燥熱
- 調和其他藥物寒涼之性
治療原理推演
本方標本兼治:
- 治本(補虛):透過熟地、當歸、炒芍滋陰養血,補益因崩漏長期失血造成的陰血虧虛
- 治標(止血):多種炭類藥物(焦芥、薑灰、棕灰、側柏灰)形成強大收澀止血網絡,配貫眾清熱止血,針對出血主症
組成特點體現「止血而不留瘀」的配伍智慧:
- 當歸活血防過澀
- 貫眾清解兼散瘀
- 炒芍斂陰和營 使全方在強力止血的同時避免瘀血內停
此方適用於出血日久、陰血已傷的崩漏患者,尤其適合虛中夾瘀、陰虛內熱型崩漏。通過補益與收澀並施,達到血止陰復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熟地、當歸、炒芍、焦芥、貫眾、薑灰、棕灰、側柏灰。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抑紅煎具有補血、活血、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血虛體質、陰虛體質、孕婦、哺乳期婦女等人群,不宜服用抑紅煎。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抑紅煎, 出處:《醫學集成》卷三。 組成:熟地、當歸、炒芍、焦芥、貫眾、薑灰、棕灰、側柏灰。 主治:崩漏,久崩不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