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艾腸泥方劑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滋陰:熟地黃為補血滋陰要藥,能補益肝腎之陰,養血生精。艾腸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腹痛便溏,而熟地黃能補益脾腎,並能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從根本上改善腹痛便溏等症狀。
- 固澀止瀉:熟地黃性滋膩,能收斂止瀉,對於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有良好的止瀉作用。艾腸泥方劑中加入熟地黃,一方面可以補益脾腎,另一方面也可以固澀止瀉,從而達到治療脾胃虛寒,腹痛便溏的效果。
艾腸泥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艾腸泥主要針對寒邪入侵腸胃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而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嘔吐等不適。
- 助藥力: 生薑可以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艾腸泥中的藥材大部分為寒涼性,而生薑的溫性可以中和藥性,使藥力更易發揮。
總之,生薑在艾腸泥方劑中起到溫中止嘔、助藥力的作用,使其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入侵腸胃所致的疾病。
主治功效
艾腸泥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中國接骨圖說》記載,艾腸泥方劑主治「打撲筋攣、骨閃挫及久年打撲痛」。此方劑組成獨特,以艾腸泥為核心,輔以熟地黃、生薑,針對外傷引起的疼痛及相關症狀,展現其獨特的治療機理。
方劑組成與功效分析:
艾腸泥: 方劑名義上的主藥,其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為治療的基礎。艾葉具有溫經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而腸泥則可吸收滲出物,促進組織修復。兩者合用,能有效緩解局部瘀血腫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古方中未明確說明腸泥的具體成分,推測可能是動物腸衣經特殊處理後製成,其黏性與吸附性有助於藥物敷貼,並促進熱力的滲透。
熟地黃: 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熟地黃味甘、微苦,性溫,具有補血滋陰、填精益髓的功效。對於久年打撲痛,往往伴隨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熟地黃的加入,能從根本上改善體質,促進傷痛的恢復,並減輕疼痛。
生薑: 發散風寒,溫胃止痛。生薑味辛,性溫,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的功效。其加入一方面可以協同艾葉溫經散寒,另一方面,可緩解因外傷引起的胃氣不舒、嘔吐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艾腸泥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溫經散寒,活血化瘀: 艾葉和生薑的溫熱性質,配合艾腸泥的敷貼,能有效驅散寒邪,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化解瘀血,從而緩解疼痛和腫脹。
消腫止痛,促進組織修復: 艾腸泥的吸附作用,可以吸出傷處的滲出液,減少腫脹,促進組織的修復和再生。
滋陰補腎,強壯體質: 對於久年打撲痛,熟地黃的滋陰補腎功效,可以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和修復能力,從而加速傷痛的恢復。
外治法與內治法相結合: 方劑通過外敷艾腸泥,直接作用於患處,並配合熟地黃和生薑的內在調理,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 鐵鏝烙熨更能增強藥物滲透和溫經散寒的作用。
總而言之,艾腸泥方劑通過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及滋陰補腎等多重功效,有效治療打撲筋攣、骨閃挫及久年打撲痛等外傷疾病,其獨特的組成和治療原理,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 文中提及的藏瓜姜糟,則可能為輔料,用以調節藥物黏性及增加療效。
傳統服藥法
藏瓜薑糟60錢,熟地黃60錢,生薑(擦)12錢,艾15錢。
置擂盆內,研爛為泥。
攤好厚紙上,再以紙覆其上,敷患處,燒鐵饅烙熨紙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腸泥, 出處:《中國接骨圖說》。 組成:藏瓜薑糟60錢,熟地黃60錢,生薑(擦)12錢,艾15錢。 主治:打撲筋攣,骨閃挫,及久年打撲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