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仙丸
ER X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古今醫鑑》卷九引賀蘭峰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肺經 16%
大腸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6%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仙丸中含有側柏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側柏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的繁殖,對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如咽喉腫痛、牙齦炎等,有很好的效果。
- 止血生肌: 側柏葉還具有止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治療外傷出血、燙傷等,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二仙丸中,側柏葉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發揮更佳的療效,達到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效果,治療相關疾病。
二仙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二仙丸主治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而當歸能補血養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運行,緩解痛經。
- 滋潤陰血,改善血虛症狀: 二仙丸常用於治療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當歸具有滋潤陰血的功效,能改善血虛症狀,增強體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仙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東醫寶鑒》,主治「頭髮脫落」。中醫理論中,脫髮多與「血虛」「血熱」「腎精不足」或「毛竅瘀阻」相關。本方以側柏葉、當歸兩藥配伍,目的在於調和血分,改善毛髮生長環境,其功效推測為 涼血養血、生髮烏髮。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側柏葉(8兩,焙乾)
- 性味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
- 傳統應用:涼血止血,清熱解毒,外用治脫髮、痤瘡。
- 治髮機制:側柏葉被歷代視為生髮要藥(如《千金方》單用浸油塗頭),其寒涼特性可清血熱,改善因血熱引起的頭皮瘙癢、油脂過多導致的脫髮;焙乾後減其寒性,增溫通之效,助藥力滲透毛竅。
當歸(4兩,全身)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 傳統應用: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 治髮機制:當歸「補血聖藥」,能改善血虛引起的毛髮乾枯。其辛溫之性可促進頭皮血液循環,與側柏葉配伍,既能制約側柏葉寒性,又能協同活血,使毛囊得血濡養而生髮。
組方邏輯
- 血熱兼血虛:側柏葉清血熱,當歸補血虛,針對「血熱灼傷髮根」與「血虛失養」並存的病機。
- 動靜結合:側柏葉涼血靜而不滯,當歸活血動而不燥,二者平衡氣血運行。
- 外用經驗內服化:側柏葉外用生髮常見,改為內服可能通過調理臟腑氣血間接作用於毛竅。
服用方法與輔助原理
- 黃酒或鹽湯送服:黃酒溫通血脈,助藥力上行頭面;鹽湯引藥入腎,契合「髮為腎之餘」理論。
- 水糊丸:緩釋藥效,適合慢性脫髮調理。
此方簡潔,體現中醫「氣血調和則毛髮自生」的核心思想,後世亦有用於血虛肝鬱型脫髮的擴展應用。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8兩(焙乾),當歸(全身)4兩。
上為末,水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早、晚各1服,黃酒、鹽湯任下。
忌鐵器。
本方原名三仙丸,與所用藥數不符,據《東醫寶鑒·外形篇》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仙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引賀蘭峰方。 組成:側柏葉8兩(焙乾),當歸(全身)4兩。 主治:頭發脫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