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野菊煎劑以菊花為主要組成藥材,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清熱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疏散風熱: 野菊花具有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菊花性涼,與其他藥材搭配,可發揮更大的藥效,因此成為野菊煎劑的主要組成藥材。
野菊煎劑中加入千里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野菊花相輔相成,加強藥效。
千里光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同時能促進傷口癒合。與野菊花同用,可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目赤腫痛、濕疹等症。
野菊煎劑中加入側柏葉,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野菊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目赤腫痛等。而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外傷出血、肺熱咳嗽、目赤腫痛等。
兩者配伍,既能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又能增強涼血止血的作用,適用於多種熱毒症,如熱毒瘡瘍、目赤腫痛、外傷出血等。
野菊煎劑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
-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 野菊性涼,善於清熱解毒,散風熱;而荊芥辛溫,疏風散寒,兼有解毒作用。兩者合用,可加強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尤其適用於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野菊偏於清熱解毒,而荊芥偏於疏風解表,二者配伍,相輔相成,可使藥性更為平和,療效更顯著。同時,荊芥辛溫之性,可緩解野菊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對脾胃造成損害。
野菊煎劑中加入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藥效: 鹽具有引藥入藥,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野菊本身性寒,加入鹽可以減緩其寒性,並引導藥力深入肌膚,更有效地清熱解毒。
- 調節藥性: 野菊煎劑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熱、目赤腫痛等症,加入鹽可以調節藥性,使之更溫和,減少對胃腸的刺激,更適合患者服用。
總而言之,鹽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野菊煎劑的藥效,還可以調節藥性,使之更適合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野菊煎劑為外用濕敷方,古代主治「藜日光皮炎」。此症屬「日曬瘡」範疇,多因皮膚曝曬日光後,外受陽熱毒邪,內蘊濕熱,鬱於肌表,發為紅腫、灼痛,甚則起泡滲液。本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輔以祛濕收斂,針對熱毒夾濕之皮膚炎性病變。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野菊花(750克)
-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
- 原理:野菊花為解熱毒要藥,善治皮膚瘡瘍。其性辛涼,能透散肌表熱毒,抑制紅腫熱痛,針對日光皮炎之陽熱病機。
2. 臣藥:千里光(500克)
-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 原理:千里光苦寒,長於清解濕熱火毒,《本草綱目》載其「治疥癩瘡毒」,外用可緩解皮膚炎性滲出。與野菊花協同,強化清熱敗毒之力。
3. 佐藥:側柏葉(500克)、土荊芥(250克)
- 側柏葉:
- 功效:涼血止血,燥濕斂瘡。
- 原理:其性澀寒,能收斂濕瘡滲液,防止糜爛;兼涼血以消皮膚焮紅。
- 土荊芥:
- 功效:祛風除濕,殺蟲止癢。
- 原理:辛散風濕,止皮膚瘙癢,助君藥透邪外出,兼防濕毒鬱久生蟲。
4. 使藥:食鹽(15克)
- 功效:清火涼血,軟堅防腐。
- 原理:食鹽鹹寒,外用能滲透皮表,增強清熱消腫之效;少量加入可防腐,延長藥液保存。
方劑配伍特點
- 清解為主,收斂為輔:
- 野菊花、千里光重劑清解熱毒;側柏葉、土荊芥收濕斂瘡,標本兼顧。
- 內外合治思維:
- 濕敷法使藥力直達病所,透皮吸收,針對局部紅腫熱痛;清熱藥抑制炎性反應,收斂藥減少滲出。
- 食鹽增效:
- 增強滲透力,協同解毒,體現「鹹寒軟堅」之用。
總結
此方以清熱解毒立法,結合祛濕收斂,符合中醫「熱者寒之」「挫其燎原」的治療原則,適用於熱毒熾盛、濕熱鬱表之日光性皮炎,現代亦可延伸用於其他濕熱型接觸性皮膚炎。
傳統服藥法
野菊花750克,千里光500克,側柏葉500克,土荊芥250克,食鹽15克。
加水至藥面,煎至三分之一量。濕敷外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劑過敏者禁用。
- 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同名稱方劑
野菊煎劑,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野菊花750g,千裏光500g,側柏葉500g,土荊芥250g,食鹽15g。 主治:藜日光皮炎。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