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許多中醫師將有效的中藥方劑組成成分視為機密,列為傳家之寶。而今運用現代資料處理的技術,將歷史上個朝代的中藥方劑成分加以統計,找出使用頻率最高的中藥,組成一張最常用的藥方,可以稱之為「中醫大數據1號藥方」。就中藥成分看來,原來這個方劑在中國社會已經流傳了至少數百年之久。
找出使用頻率最高的中藥,組成古今中醫師的最愛方劑
自從「
雲端中醫」與「
雲端中醫機器人」開始陸續發表基於各種統計數據所產生的
中醫養生文章之後,有位網友感嘆地說:「過去許多人問我為什麼不從事中醫這行?我的理由很簡單,未來在運用大數據之後,人工智慧將會自動幫你開藥方,這完全可以取代我!」
看到這些文字,雲端中醫的開發工程師感到有點傻眼:「人工智慧真的有這麼厲害嗎?」科技界都知道,沒有數據就沒有人工智慧,至今為止雲端中醫並沒有擁有所謂的「
大數據」,只是相對擁有「比較多的數據」。但是經過網友的提示之後,這群工程師才驚覺:「何不直接從這些大量數據中,直接產生出一帖藥方呢?」因此,這群工程師迫不及待地從古代方劑數據中找出一些線索。
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古今中醫最喜歡運用的中藥排名 工程師找出古代將近4萬筆方劑資料,由於每個方劑由不同單方所組成,最後產生將近30萬筆資料,將這些資料導入
POWERBI 之後,運用資料圖形化處理技術,快速找出古今中醫師最喜歡開的中藥成分,找出前10名,依序排名如下:
1.甘草
甘草幾乎是所有中藥方劑的基礎,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
國老」,同時說:「此草最為眾葯之王」,幾乎多數的中藥方劑都有甘草,使用量實在很高(約12000個方劑使用到它)。最主要的原因是
它有「解毒」功效,據說能治72種乳石毒,解1200草木毒。同時還具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因此成為古今中醫師的最愛。
甘草
英文名:
別名:甜根子,蕗草,粉草,甜草根,蜜草,靈通,紅甘草,甜草,國老,棒草,蜜甘,美草,粉甘草
來源: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
詳細了解「甘草」... 2.當歸
大約有8200個方劑運用到當歸,此藥
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所以是
治療一切血病的重點藥物。由於它擅長調經,所以幾乎中醫婦科必用,可以治療月經不調、血虛、經閉、胎產症狀,也是各種美味菜餚經常運用的食物,因此幾乎無人不曉。
當歸
英文名:
別名:馬尾當歸,乾歸,秦哪,西當歸,雲歸,馬尾歸,岷當歸
來源: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
詳細了解「當歸」... 3.人蔘
大約有6000個方劑運用到人蔘,
此藥物幾乎是近代西方研究中藥的最愛,人參作為中藥已有超過幾千年的歷史。早在《神農本草經》中,人參就被記載為上品藥材,至今魅力不減,若稱之為「
百草之王」亦不為過。古人甚至可以運用一味人蔘,就可以
拯救瀕死垂危的病患,可見此藥效果驚人。
人參
英文名:
別名:土精,參葉,園參,金井玉闌,孩兒參,黃參,血參,鬼蓋,地精,山參,人街,棒鎚,玉精
來源: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
詳細了解「人參」... 4.茯苓
大約有6000個方劑運用到茯苓,此藥可以說是藥物,也可以說是
食物(茯苓糕),主要
具有健脾、利水、美容及增強免疫力四大養生功效。此藥被譽為「
四時神藥」,因為功效廣泛、幾乎四季都可使用。主要用於利水滲濕、利尿,改善水腫、小便不利效果非常好。同時還有寧心安神的效果,改善咳嗽、腹瀉、遺精,還可以降低血糖。
茯苓
英文名:
別名:茯神,絳晨伏胎,伏菟,雲苓,松木薯,白茯苓,茯兔,伏苓,茯靈,茯菟,松薯,茯蕶,松腴,茯苓塊,赤茯苓,松苓,茯苓皮,茯苓個
來源: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
詳細了解「茯苓」... 5.白朮
大約有5200個方劑運用到白朮,此藥物
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可以說是藥物也是藥膳中常用食物,運用範圍極廣。不論古今的人類幾乎都是脾虛,因此這味中藥的使用頻率很高,可以改善因為脾虛造成的食慾減退、腹脹、腹瀉、痰飲、暈眩、水腫、心悸,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白朮
英文名:
別名:山精,山連,山芥,天薊,楊枹薊,白術,山薑,乞力伽,冬白朮,山薊,冬朮
來源: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詳細了解「白朮」... 6.地黃
大約有5000個方劑運用到地黃,此藥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出典於《神農本草經》,依照炮製方法在藥材上又分為鮮地黃、生地黃與熟地黃,不論「生地」或是「熟地」,在古今中藥方劑中的運用頻率都是極高的。
地黃幾乎是所有補藥的基礎,從各種地黃丸的組成就可以知道,古今中醫師超愛這味藥物。
生地黃
英文名:
別名:原生地,地髓,幹生地,生地
來源: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
詳細了解「生地黃」... 7.川芎
大約有4900個方劑運用到川芎,此藥經常用
於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古人經常拿來引導藥物至頭部巔頂,又可以下達血海,可謂活血祛瘀要藥。任何因為氣滯血瘀所造成的各種病症都可以運用此中藥加以改善。古人稱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因為它有辛散、解鬱、通達、止痛等功能。 川芎
英文名:
別名:芎藭,胡藭,雀腦芎,台芎,小葉川芎,臺芎,馬銜,山鞠窮,西芎,貫芎,香果,京芎,馬銜芎藭,撫芎
來源: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
詳細了解「川芎」... 8.白芍
大約有4700個方劑運用到白芍,此藥在中醫
最常用的功能就是「緩急止痛」,古人發現運用此藥時,任何疼痛都可以透過白芍去柔肝緩急,效果非常好。例如有人抽筋時,白芍加上用藥第一名的甘草,
效果非常好!現代人經常出現疼痛,古人亦然,因此這味中藥自然就成為高使用頻率的中藥。
白芍
英文名:
別名:白芍,芍藥,金芍藥
來源: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
詳細了解「白芍」... 9.陳皮
大約有4000個方劑運用到陳皮,此藥具有
理氣降逆、調中開胃、燥濕化痰之功。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疾病,現代人研究後發現,陳皮具有許多藥理作用。對於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
呼吸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都有一定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消炎、降血脂的作用。
陳皮
英文名:
別名:橘葉,橘核,橘皮,橘絡,橘紅
來源: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
詳細了解「陳皮」... 10.防風
大約有3800個方劑運用到防風,此中藥可以說是治療感冒的藥物,經常用於
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等。因為防風善於解表,以祛風為專長,又能去風濕止痛,也因此古人很喜歡運用此藥,也代表古人也是經常要應付感冒。
防風
英文名:
別名:白毛草,百枝,茴芸,百蜚,銅芸,閭根,茴草,風肉,屏風,山芹萊
來源: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
詳細了解「防風」... 原來,古代中醫最愛氣血雙補的「八珍湯」!
若將以上的中藥寫在一張紙上,拿去藥房抓藥時,藥房會問說這是什麼藥方?由於至今還找不到完全符合的方劑名稱,因此只好先命名為「中醫大數據1號藥方」,主治功效可以寫成:「古今人類通用,治萬病」。雖然這是個笑話,大家總會想知道這些中藥與哪些熟悉中藥方劑類似呢?
任何中醫界的人士,只要一看到這十味藥,第一個浮上的念頭一定是
八珍湯,因為除了兩味藥(陳皮與防風)之外,其組成就是這個方劑。這也是「四物湯」加上「四君子湯」,由這個方劑產生出來的其類似方劑很多。以「
十全大補湯」為例,就是八珍湯加上黃耆與肉桂。既然由此變化出來的方劑非常多,於本文附註中列出作為參考。
依照雲端中醫會員的長期觀察後發現,
只要不是在感冒期間、或月經來時,或是經絡體質呈現嚴重陽虛者,若可以運用這帖草藥為基礎來調養身體,是屬於風險極低,效用極高的一個食療好方。這帖基於大量數據所產生出來的藥方,依然是值得推薦的! 附註:類似中藥列表: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
文章發表日:2020-04-27 最後更新日: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