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醫必須了解經方的8個特質,連家庭主婦都在學習!

- 最後更新:2020-06-03首次發表:

近20年來經方在中醫界開始流行起來,許多中醫高手或大師都在推展經方,但是也有不少人不以為然。為什麼經方會在這個時代廣受歡迎?因為經方具有一些特質讓人愛不釋手,本文歸納當代經方大師如黃煌教授郝萬山馮世綸倪海廈JT叔叔…等等的觀點,提供喜愛中醫的人士作為參考。

一、經方就是被用了2000年依然有效的臨床經驗方

所謂的「經方」兩種定義,最簡單的定義,就是古代醫家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確實療效的「經驗之方」。例如,在漢朝的時候,那時有一些人肚子痛,結果吃了某些草藥之後好了,就記錄下來說:「肚子痛,吃XXX有效喔!」這就是經方。

依照《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經方有11家,274卷。當時張仲景四處蒐集這些方子集結為《傷寒雜病論》,因此這本書裡面的中藥方劑也稱為「經方」。

經方是確實有療效的經驗之方劑,流傳了上千年
經方是確實有療效的經驗之方劑,流傳了上千年

經方既然是古人在當時印證有效的經驗方,在後來2000千年裡,中國人再次運用數以兆億次數量還是有效,那這些中藥可以說是歷史最悠久的方劑。這些方多數記載在於《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裡,也就是現代人所定義的「經方」。

二、經方組成藥物精練,方劑數量少

雲端中醫的資料庫蒐集了過去幾千年來的中藥方劑,至今依然在持續增加中。初步統計這些方劑加起來大約有12萬種,多數方劑最少都是 8味藥物以上組成,若將來長期堅持蒐集下去,估計可能會高達20萬種,任何人都是無法完全理解這些方劑的。

經方方劑組成藥物很少
經方方劑組成藥物很少

而中藥經方有幾種呢?差不多只有280 種方劑,而常用的只有大40-50種。除了方劑量少,黃煌醫師在《經方的魅力》一書中提到,若計算每一種方劑的組成成分,1味藥約有15種,2味藥約有40種,3味藥約有45種,4味藥約有30種,5味藥約有28種,也就是說只要學會5味藥,就已經學了一半的經方。

三、經方組成藥物快、狠、準

經方的組成藥物,完全不拖泥帶水,精準到不行,使用的藥性猛烈,經常都是帶有偏性的藥物,不像後代的許多中藥方劑偏向於清熱解毒。《尚書說命篇》上提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療。」經方的藥物就是具備這種特質,吃了經方的藥物,如果開錯了將有反應,開對了也會快速有效。

許多人服用對經方的藥物評價是:「一劑知,二劑已」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經方煮了兩帖藥,通常吃了第一帖就感覺好一大半,第二帖就幾乎全好了。雲端中醫會員中有一些是練氣功的人士,他們對經方的效果甚至誇張地說:可以用「秒」來計算,可見這種快狠準的中藥方劑,效果是快速且卻明確的。

因此JT叔叔對經方的評價是:「傷寒論是中醫用藥開方的最高境界!」可見這裡面有甚深的奧秘在裡面,值得大家一探究竟。但也就是因為這樣,中醫界有許多人不敢用經方,甚至害怕自己開錯藥。

四、經方組成相當嚴謹,增減一味或一克就有差異

現代人永遠無法理解古人究竟是如何發明經方的,因為經方的組成極端嚴謹,為什麼在經方280 種方劑中,常用的只有幾十種?那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方劑都只有在既定方劑中加減幾味藥,甚至只是比例改變一下而已。

所謂「中醫不傳之祕在比例與用量」,這完全在經方可以體現。例如: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的比例是3:2,這是保證流汗的最佳比例,不能輕易變動。曾經有位會員感冒發燒時服用「大青龍湯」無效,後來發現裡面多放了一味藥,移除該藥後就退燒了,完全印證這句話是成立的。

經方組成比例嚴謹
經方組成比例嚴謹

經方的組成非常精密,古人很精確地在中藥組成比例上下功夫。然而黃煌教授提到:「現代處方隨便就是15-16味藥,甚至幾十味藥,完全沒有處方的結構…這是不可取的。」而現代中醫診所運用科學中藥複方加減的開藥法,更是難以達到這種精確的開藥境界。

五、什麼症狀治什麼病,絕不抽象難懂

現代人不相信中醫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千年來中醫經常使用抽象的形容詞。從雲端中醫的資料庫看來,許多中藥方劑的描述是「治一切風」、「治陰虛火旺」、「治五勞七傷」,又可以治這個,又可以治那個,概念抽象難懂?

而經方描述卻是很明確,例如《傷寒論‧少陽病篇》提到:「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欲食,心煩喜嘔,小柴胡湯主之。」就是這些症狀,吃小柴胡湯有效。什麼症狀,吃什麼藥,還有什麼比這個還要直觀的嗎?中醫師楊維傑也提出,傷寒論辨證就是抓「主症」,有時候甚至只有一個症狀(例如:口苦)也可以確認是小柴胡湯。

使用經方症狀明確
使用經方症狀明確

經方辨證程序相當直觀,JT叔叔乾脆直接用大白話說:「張仲景就是家庭主婦的好朋友,這本書就是寫給家庭主婦看的!」他努力推廣傷寒論就是希望:「能向同學證明一件事,就是證明張仲景的醫術,是可以在家自己不靠註解而學習的!」

六、不用五行,直接從方證下手

很多人以為,中醫就是運用「陰陽五行」的一種學說,但是有趣的是,經方有用到「陰陽」(例如:太陽病、少陰病),卻沒有用到五行理論的!馮世綸在《張仲景用方解析》一書中提到:「從《傷寒論》中幾乎看不到五行的影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如同本文最上方所述,經方就是古人遇到什麼症狀,吃什麼藥的臨床紀錄。沒有「水不涵木」、「金旺剋木」這些抽象的五行概念。

經方幾乎不用五行
經方幾乎不用五行

肚子痛,吃什麼藥?這是最直觀的一種方法,現代西醫也是這樣的模式。傷寒論開藥的程序,就是「方證」概念,什麼樣的症狀,吃什麼方劑,就是這麼直觀易懂,也就是所謂的「抓藥證」。例如,有一個人口渴、小便不利,就是「五苓散」方證,就這麼單純易懂,不需要討論五行。經方大師劉度舟直接將這些方證編為歌訣方便記憶。

七、經方可以治療急性病,也可以治慢性及重大疾病

很多人以為,傷寒論就是用來治感冒的,是用來治療急性病。沒有感冒就不需要用經方,而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概念。黃煌教授以他的臨床經驗表示,桂枝湯是用來治療感冒的,他卻用來治療「心臟辨膜疾病」,效果就很好。小柴胡湯可以用來治療免疫系統、呼吸系統、肝膽疾病、發熱疾病,效果也很好。

許多人以為傷寒論是用來治感冒的
許多人以為傷寒論是用來治感冒的

經方不只可以用來治療慢性病,還可以治療各種重大疾病與特殊疾病。尼海廈大師專門運用經方治療癌症而揚名海外,國醫董延齡也運用經方治療各種特殊疾病。黃仕沛在《黃仕沛經方亦步亦趨錄》中提到甚至用經方拯救瀕死之人。經方不只中國人用,日本人、韓國人及歐美人士也在用,放棄這些千古相傳的名方不用,實在太可惜!

八、經方是所有中藥方劑的變化基礎,是方劑學的核心

上面提到,雲端中醫的資料庫蒐集了大約有12萬種方劑,其中有8萬種是同名但是組成不同,而4萬種方劑中有一大半根本就是「換湯不換藥」,也就是說原本是「XX湯」換成「XX散」或「XX丸」,但是成分一樣。而有更多是加了一味藥,就換了一個名字。這四萬個方劑究竟是由哪些基礎方劑組成的呢?有一大半都是「經方」。

例如,桂枝湯有五味藥,由桂枝湯變化出來的方劑少說有上千種,而其根源就是桂枝湯。經方可以說是所有中藥方劑的變化基礎,是方劑學的核心,學好這幾十種中藥方劑,要去繼續學習4萬種方劑組成也就不難了!

看了以上八點介紹中藥經方的特質,會不會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學?理論上是的。套用JT叔叔的一句話:「學中醫,唯一的目的是用到自己身上,讓自己過的更爽,更愉快!」向JT叔叔學習的對象,有許多都是家庭主婦,因為他們學了之後可以幫自己的小孩治療感冒,代表經方並不是一套難學的學問,也並沒有這麼恐怖,值得推薦給所有想要學習中醫的人!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