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食療藥材偏性不能太強,應具備5種特質
- 藥性不能太偏:所謂的食療方,就是可以拿來當菜餚吃的中藥,所以這本質上屬於食物而不是藥。以「大黃」為例,雖然古代中醫師大量使用大黃,這卻不適合當作食療方,因為此中藥寒性太重,吃了還會拉肚子,總不能讓大家在飯桌上輪流跑廁所吧?
- 味道必須可口:作為菜餚著重的就是味道,必須具備香味且可口,不然沒有人會想要吃。然而,多數具有偏性的中藥一點都不可口。以「黃連」為例,這個中藥吃起來非常苦,若用來煮雞湯的話,還有誰願意吃呢?
- 必須具有效果:大部分具備療效的中藥都是具有偏性,而食療方必須不具有明顯偏性,但是吃了之後還必須有效果,同時具有食物與藥物的雙重作用,這該如何辦到呢?在這樣的限制下,多數的時候食療(藥膳)中藥會是以補氣、補血與強健脾胃為主的平性、溫性中藥。
- 價格不貴且容易買到:當作食物的藥材若是太貴大家就吃不起,更無法普及於社會大眾。例如:「天麻」這種中藥價格愈來愈貴,若拿來當食物的話,很多人會負擔不起,同時中藥太昂貴時反而增加「假中藥」機率,更是得不償失。
- 無農藥與重金屬殘留:在現代社會重視食安及中藥重金屬、農藥、二氧化硫、黃麴毒素等殘留議題下,選擇食療中藥材時與選擇平日的蔬果一樣,都必須注意食物的來源與品質,否則對身體的殘害反而更大。關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本文最後一段將提出解決方案。
可同時作為藥物與食物的天然美味中藥,絕對是強中之強
甘草
別名:甜根子,蕗草,粉草,甜草根,蜜草,靈通,紅甘草,甜草,國老,棒草,蜜甘,美草,粉甘草
來源: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
詳細了解「甘草」...當歸
別名:馬尾當歸,乾歸,秦哪,西當歸,雲歸,馬尾歸,岷當歸
來源: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
詳細了解「當歸」...黨參
別名:土羊乳,葉子草,遼參,三葉菜,口黨,奶參,潞黨,黃參,東黨,中靈草,上黨人參,獅頭參,白洋參,臺黨
來源:黨參性味甘、平。主治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四肢乏力、肺虛喘咳、氣短自
詳細了解「黨參」...茯苓
別名:茯神,絳晨伏胎,伏菟,雲苓,松木薯,白茯苓,茯兔,伏苓,茯靈,茯菟,松薯,茯蕶,松腴,茯苓塊,赤茯苓,松苓,茯苓皮,茯苓個
來源: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
詳細了解「茯苓」...白朮
別名:山精,山連,山芥,天薊,楊枹薊,白術,山薑,乞力伽,冬白朮,山薊,冬朮
來源: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詳細了解「白朮」...川芎
別名:芎藭,胡藭,雀腦芎,台芎,小葉川芎,臺芎,馬銜,山鞠窮,西芎,貫芎,香果,京芎,馬銜芎藭,撫芎
來源: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
詳細了解「川芎」...肉桂
別名:紫桂,牡桂,大桂,桂木,梫,桂,玉桂,桂桐,桂皮,木桂,糠桂,筒桂,川桂,辣桂,菌桂,官桂皮,官桂
來源: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
詳細了解「肉桂」...大棗
別名:紅棗,幹棗,白蒲棗,棗,黑棗,良棗,乾棗,壺,美棗,刺棗,半官棗,木蜜,幹赤棗,膠棗,南棗,棗子
來源: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詳細了解「大棗」...黃耆
別名:炙黃耆,生黃耆,百藥棉,棉耆,戴糝,戴椹,蜀脂,獨椹,獨根,北黃耆,百本,土山爆張根,王孫,綿黃耆,二人抬,綿耆,百藥綿,黃芪,生耆
來源: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
詳細了解「黃耆」...山藥
別名:薯蕷,淮山藥,修脆,薯,懷山藥,扇子薯,藷,藷藇,幾草,山薯蕷,諸署,山板薯,野白薯,白苕,九黃薑,玉延,署豫,土薯,王薯,山板術,署預,野山豆,白山藥,佛掌薯,,蛇芋,山藷,白藥子,薯藥,王芋薯藥,王芋,延草,山芋,
來源:山藥性甘、平。主治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泄瀉便溏、肺虛喘咳、腎虛遺精、白帶過多、尿頻、虛
詳細了解「山藥」...枸杞子
別名:枸杞紅實,紅耳墜,紅青椒,津枸杞,苟起子,枸地芽子,西枸杞,枸蹄子,枸杞豆,狗奶子,構蹄子,血枸子,杞子,地骨子,血杞子,甜菜子,枸茄茄,枸杞果,枸杞
來源:枸杞子性味甘、 平。主治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用於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
詳細了解「枸杞子」...薏苡仁
別名:薏米,贛米,薏苡,尿塘珠,感米,苡仁,米仁,膠念珠,水玉米,起實,草珠兒,益米,老鴉珠,回回米,薏仁米,草珠子,珠珠米,起英,溝子米,菩提珠,六谷米,玉秣,解蠡,贛珠,芑實,薏仁,必提珠,薏珠子,藥玉米,裕米,菩提子,苡米
來源:薏苡仁性甘、淡、微寒。主治利濕健脾、舒筋除痹、清熱排膿。主水腫、腳氣、小便淋瀝、濕溫病、泄瀉帶下、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肺
詳細了解「薏苡仁」...花椒
別名:川椒,蜀椒,椒目,大椒,漢椒,蜀,陸撥,點椒,蓎藙,巴椒,花椒,汗椒,秦椒,南椒
來源:花椒性辛溫,主治溫中止痛、除濕止瀉、殺蟲止癢。用於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蛔蟲腹痛、嘔吐泄瀉、肺寒咳喘、肺寒咳喘、齲齒牙痛
詳細了解「花椒」...何首烏
別名:馬肝石,小獨根,夜交藤根,田豬頭,赤斂,紅內消,何相公,山首烏,山奴,赤首烏,山哥,鐵稱陀,山精,陳知白,血娃娃,藥首烏,山翁,首烏,黃花汙根,地精,山伯,黃花烏根,亦斂,瘡帚
來源:何首烏性苦、甘、澀、性微溫。主治補肝益腎、養血益精血、祛風、烏鬚髮。治肝腎陰虧、髮鬚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
詳細了解「何首烏」...杜仲
別名:扯絲皮,石思仙,絲棉皮,絲連皮,絲楝樹皮,木綿,思仲,思仙,檰
來源:杜仲性甘、微辛、溫。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於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餘瀝、陰下濕癢、胎漏欲墮、胎動不安、高血壓等症
詳細了解「杜仲」...蓮子
別名:建蓮子,蓮米,的,澤芝,蓮肉,薂,湘蓮子,石蓮肉,藕實,蓮蓬子,白蓮子,蓮實,水芝丹
來源:蓮子性甘、澀、平。主治養心、益腎、補脾、澀腸、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治夜寐多夢、淋濁、久痢、虛瀉、婦人崩漏帶下、脾虛
詳細了解「蓮子」...由食療中藥所組成的中藥方劑,不論入藥或食療皆適合
參苓白朮散
和劑局方/脾胃氣虛夾濕證飲食不化,胸院瘡悶,或吐或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肺脾氣虛夾痰濕證咳嗽痰多色白,胸悶胃脹氣,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納差便溏,舌淡苔白膩,脈細弱而滑。</p>
詳細了解「參苓白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