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寒熱夾雜」已經是現代人體質的共同現象,所以吃中藥很難有明顯效果,因為體內寒熱狀態很複雜。
中醫寒熱共治是一種藝術,也是運用中藥治病與現代醫學完全不同的特點,很值得好好弘揚與推廣。本文提出7種類型的寒熱共治的中藥,提供自學中醫研究者參考。
從現代人的體質寒熱錯雜
學習過中藥的人都知道,中醫治病的準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中藥裡面有些藥物偏寒,有些藥物偏熱。
體內很寒的人必須吃熱藥,體內很熱的人就要吃寒藥,寒熱調整之後疾病就會改善或治癒。
然而,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看來,多數現代人的體質不是寒,也不是熱,而是「又寒又熱」、「上熱下寒」,所以產生出來的病就會變成很複雜、很難治!
若更仔細去探討現代人的寒熱分布,主要是上半身熱,下半身寒,從寒熱指數就可以清楚看到這個現象。
如果一個人上半身有熱,通常會有哪典型症狀呢?常見的有:容易上火、口渴發熱、失眠、生氣煩熱、口腔潰瘍、眼睛紅癢、乾澀、青春痘、血壓高…等等。
下半身寒的的典型症狀,常見的有:腳部冰冷,容易怕冷、肚臍以下發涼、經常腹瀉、腰痛腰冷、膝蓋腳部發冷、女性痛經。
如果一個人上半身熱,下半身寒,那就會出現:很容易口渴、牙齒痛、口瘡、眼睛乾澀、上半身發熱,兩腳卻是冰的、經常腹瀉、腰痛腰冷、胃痛腹痛...等等。這就是寒熱錯雜。
雲端中醫的中藥複方資料庫,運用程式將每一個方劑的「寒熱比例」都計算出來。從四萬多個方劑的寒熱數值中發現,75%以上的方劑寒熱數值分別都大於5。
這個代表的意義是,多數古代的中藥方劑都有能力同時調整體內的寒熱,可見古人對於寒熱夾雜的體質早有體會與研究,這也是運用中藥治病與西醫完全不同的特點。
大家可以查看雲端中醫的方劑資料庫,會發現所有的方劑,裡面都是有寒藥、熱藥,不可能完全都是同一種性質的中藥。
由於中藥寒熱並治的藝術,符合多數現代人的經絡體質,以下就列出7種常用的寒熱並用中藥方劑,以及其現代應用,提供有興趣學習及研究中藥的人士參考。
改善寒熱錯雜經典方
1. 經典代表方:烏梅丸
提到又寒又熱的中藥,最值得重視的就是「烏梅丸」,這是漢朝《傷寒雜病論》的方劑,至今已經被運用千年以上。
從烏梅丸的組成清楚看到,有酸斂的烏梅與醋,也有極為苦寒的黃連、黃柏,同時又具有火熱的附子、乾薑、桂枝、細辛與蜀椒,兼具有補益氣血的當歸、人參。
像這種幾乎接近藝術品的中藥,中醫界竟然把它當成「驅蟲藥」?因為古書上都是這樣寫的。
然而,從它的組成看來,同時具有酸斂、瀉火、溫陽及補益作用,幾乎完全符合多數現代人體質。
因此,中國大陸王付教授認為:烏梅丸不僅是主治蛔蟲,也是主治許多現代人各式各樣疾病的常用方。
近代中醫奇才倪海廈提出,烏梅丸是唯一使用「苦溫化濕法」的重要藥物組合,頑固的積濕痰,必須要使用苦味的藥與溫熱的藥,二者同時使用,還要做成丸劑才行將這種積濕全部排除,缺一不可,目前已經少有中醫師會使用。
雲端中醫有一些會員曾經回報,他們體內長期又寒又熱,不論吃什麼中藥感覺都不對勁,總是無法對症。
最後在服用烏梅丸之後,就很明顯解除不少火熱症狀,連長期的體內陰寒症狀也消除了,明顯感受到體質被改善了,從它的成分看來是合理的!
烏梅丸現代運用於:腹痛、更年期症候群、慢性膽囊發炎、慢性腸胃炎、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肺炎、氣喘、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梅尼爾氏綜合症、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乙型腦炎後遺症、膽道蛔蟲、運用之範圍非常廣,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2.瀉心湯和解脾胃寒熱
「半夏瀉心湯」是寒藥、熱藥雜用的方子,是和解脾胃寒熱之邪的代表方。
這類型的中藥,主要是用來治療「心下痞」證,這是什麼呢?就是胃部脹滿,肚子脹氣、阻塞且不舒服,若去揉按肚子時,會發現有較硬的現象,但是去照X光或胃鏡又檢查不出什麼?
這其實是有一個看不到的氣、痰或水阻塞在那裡,這種現象可以透過寒熱並治的一系列瀉心湯來加以改善,效果非常好。
由於一個人中焦痞塞不通,胃氣不降,所以有胸部腹部會產生火熱,用黃芩,黃連的苦寒讓火熱下降。
脾氣不升,所以肚子陰寒,腸鳴腹瀉,運用乾薑的辛熱溫暖腹部。肚子有痰飲,所以會噁心想吐,運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嘔。
脾胃虛弱運用人參、炙甘草、大棗保護胃氣補氣血。依照此模式產生一系列的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
許多研究過中醫的人都知道,一個人之所以會上熱下寒,就是因為中間堵住了。中間就是脾胃,只要將中間堵住的氣血打通了,上下不平衡的現象就會消失,甚至可以改善很多怪異的精神疾病。
例如,雲端中醫某會員說,她的女兒經常莫名其妙地想哭泣,結果就是服用「甘草瀉心湯」被治癒的。
事實上,這類型的方劑很多,可以知道這個治療方向效果是很明確的。類似方劑還有:「人參瀉心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梔子乾薑湯」、「附子瀉心湯黃連湯」…等等。
當代經方大師劉渡舟就認為,《傷寒論》中存在很多寒熱錯雜方劑,是張仲景對方劑學一大創舉,其科學價值很高,我們應當很好地繼承與發揚。(註1)
現代應用於急慢性胃炎、神經性胃腸炎、腸炎、胃酸過多、胃擴張、胃下垂、胃十二指腸潰瘍、口瘡口腔炎、暈車暈船…等等。
3.少陽半表半裡寒熱錯雜
事實上,《傷寒論》在治療感冒的時候,運用各種寒熱並治的方法。例如,感冒的時候表面上是受到了風寒,但是體內卻很熱,這就是「表寒里熱」證,可用「大青龍湯」。
這個方劑中有溫熱的麻黃、桂枝、生薑解表散寒,也有極寒涼的石膏清熱除煩。「小青龍湯」是很熱的中藥,加上很寒的「石膏」,成為「小青龍湯加石膏」也是典型寒熱共治的代表方。
若提到又寒又熱,傷寒論提到的「少陽病」,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而「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乾薑湯」、「柴葛解肌湯」這類型的中藥就是專門治「半表半里」的寒熱錯雜證。
這類中藥有寒涼的柴胡、黃芩,加上桂枝、乾薑等溫陽藥。由於非常適合現代人體質,因此用來治療現代人的感冒效果特別好。
由於現代人經常容易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肝經實證,膀胱經虛證。感冒的時候運用「柴胡桂枝湯」(太陽、少陽並病)的機率較高。
在新冠肺炎期間,這類寒熱共治的中藥方劑被中醫師頻繁運用,不論是流行性感冒、一般感冒或是各種肺炎,都會有一定的效果。
現代還應用於胰腺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膽結石、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乳腺囊性增生病、癲癇、肋間神經痛、瘧疾、月經不調、失眠、心內膜炎….等等。
4.交通上下、陰陽
寒熱並用也可以用來交通上下、平衡陰陽,最常運用的就是改善「心腎不交」現象,經典方劑是交泰丸。
交泰丸是出自明代韓懋《韓氏醫通》的方劑,它就只有兩味藥苦寒的「黃連」+溫熱的「肉桂」。
兩中藥一寒一熱,一陰一陽,黃連降心火以下交腎水,肉桂辛熱入腎,溫升腎水以上濟心火。合調陰陽,能使心腎水火陰陽二氣相交,最適合陰虛火旺所導致的嚴重失眠。
事實上,傷寒論中也有類似的方劑「黃連阿膠湯」,運用這種交通心腎的方法,可以改善現代人中年以上經常出現的「上實下虛」經絡型態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常見的症狀如:心悸、心律不整、嚴重失眠、胸悶胸痛、口舌生瘡、自律神經失調、各種精神障礙…等等。
現代人的經絡體質到了中年以後,經常呈現心腎不交現象。因此這個簡單中藥,便出奇地適合現代人,尤其是改善失眠的效果非常好。
現代臨床還運用於改善心律失常、扁桃體炎、咽喉炎、更年期憂鬱症、血精症、夢遺、癲狂…等等
5.瀉肝火、解肝寒
有一種疾病必須要瀉肝火,卻要解肝寒,這就妙了,經典方劑是左金丸。
左金丸出自於《丹溪心法》,它的組成很妙,「黃連」苦寒可以瀉肝火、心火,且清除胃熱。
而「吳茱萸」卻可以散肝寒鬱結。兩味葯組成,是改善「肝火犯胃」、「肝胃不和」的常用方,具有清肝瀉火,降逆止嘔的功效。
依照雲端中醫一些會員的服用經驗,這個中藥降肝火很快,尤其可以改善肋間疼痛、噁心想吐、口苦、各種胃腸不舒服。
有些人的出現嚴重頭痛、胸痛,或是口舌生瘡、嘴破,服用之後也會明顯改善。
現代主要運用於急性與慢性胃炎、食道炎、胃酸過多、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脾胃疾病,等證屬肝火犯胃者。
研究也表明其對大鼠胃黏膜損傷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具有清肝和胃之功效。後來衍申出類似的方劑很多,例如:「黃連茱萸湯」、「黃連茱萸散」。
6.統治「六鬱」之奇妙方劑
越鞠丸是一個很奇特的方劑,號稱統治「六鬱」之病,是行氣解鬱的經典代表方,也是運用寒熱並用中藥。
這帖神藥由五味藥組成,各位讀者可以點進去每個單方,就可以看出「蒼朮」、「川芎」與「神麴」偏熱,「香附」、「梔子」偏冷。
像這樣的組成,可以一次解決六鬱(濕、食、痰、火、氣、血)所產生出來的種種疾病。這種六鬱最容易造成脾胃相關疾病,例如:胸腹痞悶、噯氣吞酸、消化不良…等等。
依照雲端中醫一些會員的使用發現,只要是感覺體內感到講不出來的鬱悶、不爽快時,通常會反應在食慾與脾胃症狀之上。
由於香附走竄的力道很強,因此而服用之後短期間就會感到明顯的舒爽感。
現代應用於各種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症、妊娠嘔吐、痛經、閉經、消化不良…等等疾病。
7.養生延壽丹寒熱兼顧
延年益壽,乃至於長生不老是古今所有人的共同慾望,從雲端中醫資料庫搜尋中發現,古代有許多的養生延夀丹或膏方,經過計算之後都是呈現高比例的寒熱共存的現象。
例如「 補陽固帶長生延夀丹」、「彭祖固陽固蒂長生延夀丹」、「五福夀命丹」…等等。
可見古人從陰陽五行的道理來研發中藥時,也是考慮到體內的寒熱共存問題。唯一必須注意的,透過這些中藥組成來理解古人的思路即可,卻不適合全部原方拿來運用。
因為這類中藥幾乎都含有「硃砂」、「雄黃」這類型具有毒性中藥,久服必中毒,所以還是要小心。
雲端中醫的資料庫中,高比例的寒熱共治方劑大約有2000種,被古人用來治療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疾病。
在可見的未來,中醫將隨著現代人的體質改變,治療的方法也將會改變,寒熱夾雜、寒熱並治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
註1: 參照《劉渡舟醫書七種·傷寒論十四講》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