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瀉心湯

FU ZI XIE X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熱 (1.2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脾經 13%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膽經 7%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腎經 4%
肺經 4%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瀉心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附子瀉心湯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熱毒內蘊所致的胸悶心痛、口渴心煩、舌紅苔黃等症狀,而大黃的瀉火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症狀。
  2. 通腑導滯: 附子瀉心湯中,附子溫陽救逆,但同時也容易造成熱結,導致便祕。而大黃通便瀉下,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防止藥物留滯於體內,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附子瀉心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是為了制伏附子的毒性,並兼顧瀉心降逆的作用

附子性熱,入心經,可回陽救逆,但其毒性亦強,易致心火亢盛,心煩不寧。黃連性寒,入心經,可清心瀉火,降逆止嘔。二者相配,一寒一熱,相生相剋,既能發揮附子的回陽之力,又能防止附子毒性傷心,同時也能緩解心火上炎導致的嘔逆等症。

此外,黃連苦寒,可降胃火,亦能與附子共同協調脾胃功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附子瀉心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救逆,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甘,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的功效。對於心陽不足、心氣虛寒所致的胸痛、心悸、脈微等症狀,附子可溫補心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不適。
  2. 溫陽化氣,通利水濕: 附子可溫陽化氣,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對於寒濕凝滯、水腫、腹痛等症狀,附子可溫陽化氣,利水消腫,解除寒濕之邪。

因此,附子在附子瀉心湯中起到溫陽救逆、回陽救逆以及溫陽化氣、通利水濕的作用,為治療寒邪客心、心陽不足等症狀提供了重要的藥理依據。

附子瀉心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可抑制心火亢盛,緩解心煩、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並可幫助瀉去熱毒。
  2. 解毒止瀉: 附子瀉心湯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心包,導致心煩、口渴、腹痛、腹瀉等症狀。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清除熱毒,並抑制腸道炎症,達到止瀉的效果。

主治功效


附子瀉心湯主治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

  • 大黃:清熱解毒,通便洩火。
  • 黃連:清熱燥濕,涼血止痢。
  • 黃芩:清熱燥濕,涼血安胎。
  • 附子: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主治症狀

根據多篇古文記載,附子瀉心湯主要用於治療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的症狀。

  • 心下痞:指胸膈之間自覺痞塞不舒,按之柔軟不痛的一種症狀。
  • 惡寒汗出:指既怕冷又出汗。

治療原理分析

附子瀉心湯是一個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的方劑。其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表裡同病,寒熱錯雜:心下痞多由邪熱內陷,阻滯氣機所致,屬裡熱證;而惡寒汗出則提示有表陽不足,陽虛不能固表,屬表寒證。附子瀉心湯證屬表裡同病,寒熱錯雜。

  2. 清熱瀉痞為主,溫陽固表為輔:方中大黃、黃連、黃芩苦寒,直折邪熱,清熱瀉火,消痞除滿,針對裡熱之心下痞;附子辛熱,溫補陽氣,固表止汗,針對表虛之惡寒汗出。

  3. 寒熱並用,相反相成:附子與黃連、黃芩、大黃看似藥性相反,但在此方中卻能相反相成。三黃得附子,則無涼遏之弊,且能引三黃直達病所;附子得三黃,則無溫燥之虞,且能助附子溫陽之力。

  4. 攻補兼施,標本兼顧:附子瀉心湯既用三黃瀉熱消痞,治其標實;又用附子溫陽固表,治其本虛。攻補兼施,標本兼顧,體現了中醫治療的整體觀念。

總結

附子瀉心湯主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其病機為表裡同病,寒熱錯雜,裡熱為主兼有表虛。方中三黃清熱瀉痞治標,附子溫陽固表治本,寒熱並用,攻補兼施,使邪熱去,痞滿消,陽氣復,汗出止,諸症自愈。

應用範圍

除了“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的症狀外,基於此方的組成和治療原理,亦被應用於:

  • 少陰無形之熱伏於心下而作痞:《醫理真傳》提到此方可治此病。
  • 傷寒汗出解之後,心下痞滿,而復惡寒汗出者:《聖濟總錄》中有此記載。
  • 停精而生熱為淋的病症:現代醫家以此方治療,達到不固之固、不利之利的效果,見於《醫理真傳》。

現代觀點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附子瀉心湯中的成分具有抗菌、抗炎、解熱、鎮痛、調節胃腸功能等作用,與其傳統功效相符。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黃連1兩,黃芩1兩,附子1兩(炮,去皮,破,別煮取汁)。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上4味,切3味,以麻沸湯3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2次溫服。
熱痞兼陽虛證:肖琢如治寧鄉某生,得外感數月,屢變不愈,延診時,自雲:胸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時夏曆六月,以被圍繞,取視前所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舌苔淡黃,脈弦,與附子瀉心湯。閱二日復診,雲藥完二劑,疾如失矣,為疏後方而歸。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瀉心湯,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大黃4錢(酒炒),黃連6分,制附片3錢,僵蠶(薑汁炒)2錢,桔梗2錢,銀花2錢,黃芩1錢5分,生薑3片。 主治:白喉。

附子瀉心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大黃2兩,黃連1兩,黃芩1兩,附子1兩(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主治:瀉熱消痞,扶陽固表。主治:陽虛熱結,心下痞悶,惡寒汗出,脈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