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瀉心湯

FU ZI XIE X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脾經 13%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11%
小腸經 7%
心包經 7%
三焦經 7%
腎經 5%
膽經 4%
肺經 3%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瀉心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附子瀉心湯用於治療心火亢盛,熱毒內蘊所致的胸悶心痛、口渴心煩、舌紅苔黃等症狀,而大黃的瀉火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症狀。
  2. 通腑導滯: 附子瀉心湯中,附子溫陽救逆,但同時也容易造成熱結,導致便祕。而大黃通便瀉下,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防止藥物留滯於體內,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附子瀉心湯中包含黃連,主要是為了制伏附子的毒性,並兼顧瀉心降逆的作用

附子性熱,入心經,可回陽救逆,但其毒性亦強,易致心火亢盛,心煩不寧。黃連性寒,入心經,可清心瀉火,降逆止嘔。二者相配,一寒一熱,相生相剋,既能發揮附子的回陽之力,又能防止附子毒性傷心,同時也能緩解心火上炎導致的嘔逆等症。

此外,黃連苦寒,可降胃火,亦能與附子共同協調脾胃功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附子瀉心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救逆,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甘,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的功效。對於心陽不足、心氣虛寒所致的胸痛、心悸、脈微等症狀,附子可溫補心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不適。
  2. 溫陽化氣,通利水濕: 附子可溫陽化氣,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對於寒濕凝滯、水腫、腹痛等症狀,附子可溫陽化氣,利水消腫,解除寒濕之邪。

因此,附子在附子瀉心湯中起到溫陽救逆、回陽救逆以及溫陽化氣、通利水濕的作用,為治療寒邪客心、心陽不足等症狀提供了重要的藥理依據。

附子瀉心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可抑制心火亢盛,緩解心煩、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並可幫助瀉去熱毒。
  2. 解毒止瀉: 附子瀉心湯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心包,導致心煩、口渴、腹痛、腹瀉等症狀。黃芩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清除熱毒,並抑制腸道炎症,達到止瀉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瀉心湯」,主治功效為熱痞兼表陽不足症狀。具體表現為心窩以下感覺脹滿,觸診時按壓柔軟無疼痛感,心窩或胸中感覺燥熱,口乾,怕冷且盜汗,舌淡,舌苔薄黃,脈搏浮而沉重。

附子瀉心湯由大黃、黃連、附子、黃芩四味藥材組成。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附子瀉心湯的煎煮方法為三黃浸泡,附子另煎,合用時各司其職,寒熱並治,臨牀上應予以重視。

附子瀉心湯應用應以邪火內鬱,兼有陽虛為辨證要點,應用範圍很廣,凡是大黃黃連瀉心湯證又見陽氣不足、寒熱錯雜、虛實互見的證狀,均可應用,現代用於中風、疝氣、盜汗不止、上熱下寒、消化道出血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黃連1兩,黃芩1兩,附子1兩(炮,去皮,破,別煮取汁)。瀉熱消痞,扶陽固表。
上4味,切3味,以麻沸湯3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2次溫服。
熱痞兼陽虛證:肖琢如治寧鄉某生,得外感數月,屢變不愈,延診時,自雲:胸滿,上身熱而汗出,腰以下惡風,時夏曆六月,以被圍繞,取視前所服方,皆時俗清利,搔不著癢之品,舌苔淡黃,脈弦,與附子瀉心湯。閱二日復診,雲藥完二劑,疾如失矣,為疏後方而歸。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瀉心湯, 出處:《白喉全生集》。 組成:大黃4錢(酒炒),黃連6分,制附片3錢,僵蠶(薑汁炒)2錢,桔梗2錢,銀花2錢,黃芩1錢5分,生薑3片。 主治:白喉。

附子瀉心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大黃2兩,黃連1兩,黃芩1兩,附子1兩(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主治:瀉熱消痞,扶陽固表。主治:陽虛熱結,心下痞悶,惡寒汗出,脈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