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方之首桂枝湯,在古代是補益型的中藥,主要適用於古代征戰連年,改善人們因疲累憔悴與及到風寒後的一系列症狀。而今,運用經絡檢測分析現代人的經絡體質後發現,桂枝湯及其類方竟然也是改善現代人難解經絡體質的中藥,服用後可提升自癒力,本文提供中醫科學化研究人士參考。
桂枝湯的基本原理、病圖與藥圖
「桂枝湯」是張仲景《傷寒論》中的第一個中藥方劑,是由張仲景蒐集民間的「經驗方」而來的,在漢朝以前就被不斷被人們使用,因為長期被印證有效而被保留下來,它的的組成只有5味中藥: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這個方劑在古代被使用的機率非常高!
黃煌教授在《經方的魅力》一書中提到,這個方劑其實是古代的「補益劑」,因為古代兵荒馬亂,不論是戰場上的士兵,或是奔命的難民,在歷經寒冷、飢餓、極度疲勞、精神壓力緊張後,這時候「桂枝湯」就派上用場了。
在民不聊生的時候,多數人都會憔悴及消瘦,因為恐懼戰爭而出現心悸,因為餐風露宿而造成全身肌肉痠痛、關節痛、流鼻涕、怕吹到風、腹痛、虛弱,這時候只要用這五味藥熬上一碗湯,先喝一碗藥湯之後,再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粥,蓋上棉被好好睡一覺,隔天許多症狀減輕或消失!
「桂枝湯」從古至今不知被使用過百千億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馮世綸在《張仲景用方解析》一書中提到,桂枝與生薑具有辛溫發汗的功效,生薑治嘔逆,兩者加起來都有健胃的作用,而大棗甘草是純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藥微寒而收斂,可協助這四味藥,這就是所謂的「甘溫除熱」。也因此,歷代典籍皆都認為桂枝湯是「平補陰陽第一方」。
肺臟屬金,位於西方。脾胃屬土,位於中間,肝臟屬木,位於東方。腎臟屬水,位於北方。心臟屬火,位於南方。將桂枝湯的五味藥放在這張病圖中就形成藥圖,可以清楚看到他的功效。
還有一說認為桂枝湯俱備升、降、浮、沉、運的作用,生薑主東升(肝木的升發),白芍主西降(肺金的肅降),桂枝主南浮(引心火下降),大棗主北沉(助腎水上升),甘草主中運(運轉中土脾胃),此說更可將此病圖解釋的更加完美。
桂枝湯類方適合改善現代人難解的經絡體質
既然桂枝湯在最原始的時候,是為了協助那些兵荒馬亂的士兵與苦難的人民,而今現代人幾乎都活在溫室裡,多數人一輩子也沒有這樣的人生經驗,桂枝湯是否還具有時代適應性呢?
從現代人的經絡體質看來,依然是適合的。原因在於,桂枝湯是太陽病的主要方劑,由此變化出來的類方非常多。如果說太陽經就是膀胱經的話,現代人膀胱經一年四季是能量不足的,尤其在夏天更為嚴重。而膀胱經與脾經連動性極高,因此肝經實證、膀胱經與脾經虛證成為現代人的一種體質現象。
由於這種經絡型態經常出現在夏天,因此也稱之為夏天的鐵三角現象。然而,有一種人不論一年四季都出現這樣的經絡現象,這樣的人就是極度需要養生的人,因為這幾乎是許多重大疾病(例如中風、糖尿病、各種癌症及怪病…等等)背後共同的經絡現象。
經常有人會問,吃什麼中藥可以改善這種經絡現象?某些經絡雲端中醫會員在長達十幾年的親身實踐與觀察後發現,改善這樣的體質應從桂枝湯及其類方「小建中湯」下手。當代經方實踐者JT叔叔在其教學中提到提出了自己的心得,在服用小建中湯後,許多人會開始感到「狂睡」與「狂吃」。
他說:「這種狂睡是拼命睡覺,睡的沈的不得了……狂吃就是打從心裡頭餓,一直想吃東西。……所以,不是透過這個藥來補你,而是讓你去狂吃,去狂睡來補你。」這個現象在一些雲端中醫會員身上也印證到了,在解除這個體質的過程,一定會感到異常疲累,在睡到不省人事之後經絡現象正式解除。
現代人的這種經絡體質,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過於「虛勞」,因為長期過度勞累而虛弱!清代經方大師曹穎甫在其《經方實驗錄》中提到「仲景立小建中湯為治虛勞之主方也」。JT叔叔詮釋此要義:「小建中湯就是一個非常強的補肝藥…桂枝的能量能夠平厥陰經的紊亂」他認為小建中湯的補益效果,比任何時方的補益藥物都還要通透。
小建中湯
傷寒雜病論/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乾口燥。</p> 舌淡苔白,脈細弦。 溫中補虛,和裏緩急。虛勞腹痛,溫按則痛
詳細了解「小建中湯」...要實驗這個現象其實是很容易的,在一年四季的任何時候,只要連續熬夜超過三天以上就會出現這種經絡現象,因此可以印證這是虛勞的經絡現象。透過小建中湯提升膀胱經的陽氣,滋補中焦脾胃,還要透過狂睡來彌補一生累積的睡眠債,即可正式解除此經絡現象。
桂枝湯在過去千年來已經成功拯救過難以計數的人們,而由此產生的類方依然可以拯救過度疲勞的現代人,那些多數還認為桂枝湯只是用來治療感冒的人,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一下,或許千年來大家依然沒搞清楚這個方劑的重要性?桂枝湯非常值得中醫科學化研究人士進行更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