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乾薑湯

ZHI ZI GAN J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肝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三焦經 12%
脾經 7%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

現代用於各種腸胃炎,食道炎,慢性痢疾,膽囊炎,膽石症急性發作,膽道蛔蟲症感染,心肌炎,肋間神經痛,心肌缺血...等。具有抗炎、利膽、保護胃黏膜、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促進消化等作用。

傳統服藥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方劑組成解釋


枙子苦寒,有清熱除煩之效;豆鼓其氣上浮,有宣透之功,二者為伍,清熱而不寒滯,宣透而不燥烈,為清宣胸中鬱熱,治心煩懊儂之良方。若兼少氣者,加炙甘草以益氣和中,名枙子甘草鼓湯;兼嘔者,加生薑以降逆止嘔,名枙子生薑吱湯;兼腹滿者,是熱氣壅滯於腹,故於梔子豉湯內去豆鼓之宣散,而加枳實、厚朴以寬中除滿,名枙子厚朴湯;若兼食少便泄,腹脹、腹痛者,是兼中焦虛寒,故去豆鼓之宣散,而加千薑以溫中散寒,名枙子乾薑湯。

傷寒表邪未解,醫以丸藥大下之,不至結胸、痞硬,猶未成逆也。然身熱不去,表仍未罷也。微煩者,熱陷於胸也。表熱之在胸者,既輕且微,故不可下,亦不可清,惟宜以梔子豉湯,微涌其熱,則微煩可除,而吐中有發散之意,身熱亦可解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陰虛證,慎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梔子乾薑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梔子14個(劈),乾薑2兩。 主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薑梔六君湯

相似度 100%

神捷散

相似度 80%

梔子丸

相似度 80%

平肌追膿散

相似度 66%

水調散

相似度 66%

扁柏散

相似度 66%

白雪湯

相似度 66%

黃皮散

相似度 66%

薑墨丸

相似度 6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