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湯

犀角湯

XI J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名家方選》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3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心經 20%
肺經 13%
脾經 6%
胃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6%
膽經 6%
心包經 6%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湯的組成中,包含犀角,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1. 傳統醫學理論: 中醫理論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安神等功效。古人認為犀角性寒,入心經、肝經、心包經,對於熱病、神志不清、驚厥、吐血、衄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歷史淵源: 犀角作為一種珍貴的藥材,在古代被廣泛使用,並被記載在許多醫學典籍中。由於其稀有性和藥效的傳說,犀角被賦予了很高的價值,並被視為一種珍貴的藥材。

然而,隨著犀角的濫捕和國際保護意識的提升,犀角的使用已受到嚴格限制,現今已不再使用犀角作為藥材。

犀角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犀角的燥性:犀角性寒而燥,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其燥性強,容易傷陰耗血。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可緩解犀角的燥性,避免其過度傷陰。
  2. 增強活血化瘀效果: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與犀角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功效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效果。白芍的加入,可以使犀角湯的功效更加全面,更好地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

犀角湯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犀角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其力猛烈,容易傷陽氣。川芎性溫,善於行氣活血,可緩解犀角的寒性,避免其傷及脾胃陽氣。同時,川芎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犀角的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達到治療效果。因此,川芎在犀角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犀角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犀角性寒,能清熱解毒,而生地黃亦屬寒涼藥,能清熱涼血,二者相輔相成,更能有效地清解熱毒。同時,犀角性燥,易傷陰,生地黃則能滋陰潤燥,平衡犀角之燥性,避免傷陰。

此外,生地黃能養血滋陰,有助於緩解犀角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正。因此,生地黃的加入,既能增強犀角湯的清熱解毒功效,又能避免其副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妊娠婦女「口中熱,生瘡」之症。
關鍵病機:此症屬妊娠期熱毒上攻口腔所致,表現為口舌生瘡、灼熱疼痛,或伴見口乾、煩躁等。妊娠時陰血養胎,體內陽熱易亢,若脾胃積熱或外感熱邪,循經上炎,則發為口瘡。犀角湯以清熱解毒、涼血瀉火為核心,兼顧妊娠用藥之慎,劑量輕靈,避免傷胎。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犀角(鎊,半兩)

    • 功效:清心涼血、解毒定驚。
    • 邏輯:為君藥,針對熱毒上攻之根本。犀角性寒,善清心胃之火,涼血解毒,尤宜熱入血分所致之口腔潰瘍。其「鎊」(刨片)處理,便於有效成分煎出。
  2. 升麻(1分)

    • 功效:清熱解毒、升散鬱火。
    • 邏輯:為臣藥,助犀角透熱外達。升麻既能清解陽明熱毒,又能輕宣上焦鬱熱,防止火邪鬱閉。其「升提」特性,可載藥上行,直達病所(口腔)。
  3. 大黃(銼炒,1分)

    • 功效:瀉熱通便、導火下行。
    • 邏輯:為佐藥,釜底抽薪。大黃炒用緩其峻烈之性,通瀉腸胃積熱,使火邪從大便而解,防止熱毒壅滯體內,加重口瘡。
  4. 石膏(搗研,3分)

    • 功效:清熱瀉火、除煩生津。
    • 邏輯:為使藥,協同清熱。石膏主入陽明,善清胃火,針對「口中熱」之局部症狀,其搗研後增表面積,強化水溶性成分釋放,增強退熱效果。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清上徹下」為法:

  • 清上:犀角、升麻直折心胃火熱,配合石膏局部清瀉,直接緩解口腔熱瘡。
  • 徹下:大黃導熱下行,使邪有出路,避免熱毒內燔傷胎。
  • 劑量特點:全方總量僅約五錢匕(半兩+1分+1分+3分),符合妊娠用藥「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輕清見效而免伐正氣。

配伍深意:升麻與大黃一升一降,調暢氣機;犀角與石膏一血一氣,分消熱勢,展現中醫「火鬱發之」「熱者寒之」的複合調控思維。

傳統服藥法


犀角(鎊)半兩,升麻1分,大黃(銼,炒)1分,石膏(搗研)3分。
上為粗末,入石膏拌勻。
每服半錢匕,以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放溫,相繼三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妊娠口中熱,生瘡的症狀。孕婦服用本方,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相關疾病


四肢感到疼痛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胰臟炎腳氣病大便秘結結膜炎癲癇瘧疾麻痺排尿困難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湯,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犀角6分,芍藥7分,川芎5分,生地黃8分。 主治:妊娠口中熱,生瘡者。

犀角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犀角2兩,羚羊角1兩,前胡3兩,梔子仁3兩,黃芩3兩,射乾3兩,大黃4兩,升麻4兩,豉1升。 主治:風熱毒流入四肢,歷節腫痛。

犀角湯,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犀角2兩,生薑2兩,栝樓根1兩,苦參1兩,石膏6兩,竹葉2撮,黃芩3兩,升麻3兩,青木香3兩,防己1兩半,防風1兩。 主治:風毒熱,頭面腫。

犀角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六。 組成:犀角屑1兩,茯苓(細研)半兩,麥門冬(去心,焙乾)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甘草(炙)半兩,黃芩半兩。 主治:退癇,鎮心神。主治:小兒一切癇。

犀角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犀角末3分,甘草3分,生地黃3分,芍藥3分,白朮3分,茯苓3分,梔子3分,柴胡4分,人參4分,大黃4分,生薑4分,黃芩2分,桂心1分。 主治:小兒上冷下熱,上熱下冷,難於將息者。

犀角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四。 組成:犀角(鎊)半兩,柴胡(去苗)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芍藥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半兩。 主治:小兒骨熱,日曉發熱,面赤,五心煩躁,四肢無力,飲食減少,夜多盜汗,面色萎黃;及大小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