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耆散

XIAO HUANG Q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心經 16%
腎經 13%
肝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8%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三焦經 5%
胃經 2%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小黃耆散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小黃耆散多用於氣虛外感,症狀如發熱無汗、惡寒、乏力、咳嗽等,黃耆可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幫助抵禦外邪入侵。

二、 配合其他藥物: 小黃耆散中常配合其他藥物,如柴胡、桂枝等,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黃耆與這些藥物搭配,可增強其補氣固表的作用,同時也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單味藥物的副作用。

小黃耆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小黃耆散本身以健脾益氣為主,而赤小豆的加入,可以增強利水消腫之效,對於脾腎氣虛所致的水腫,如四肢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輔助小黃耆散清除體內濕熱,尤其對於因濕熱導致的脾胃不和、食慾不振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

因此,赤小豆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小黃耆散的利水消腫功效,也提升了清熱解毒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小黃耆散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腎益精:沙苑子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小黃耆散本身以補氣健脾為主,加入沙苑子可增強其補腎益精之效,更全面地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遺精滑泄等症狀。
  2. 協同增效:沙苑子與黃耆、黨參等藥物相配伍,可相互協同,增強補氣益腎、固本培元的功效,進一步提升療效。

小黃耆散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消積,行氣止痛: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理氣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積不化等症狀,枳實能有效疏通氣機,消除積滯,緩解疼痛。
  2. 配合黃耆,健脾益氣: 小黃耆散以黃耆為君藥,補氣健脾。枳實的加入,可以促進脾胃運化,使補氣效果更佳,避免補氣過於滋膩,引發積滯。

枳實的加入,一方面能改善氣滯所致的各種症狀,另一方面能協同黃耆,提高補氣效果,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小黃耆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防風性辛溫,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襲表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
  2. 助黃芪補氣固表: 小黃耆散以黃芪補氣固表為主,防風則能輔助黃芪,增強其固表作用,防止風寒邪氣入侵,使補氣效果更佳,更有利於疾病的恢復。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黃耆散」

小黃耆散是由黃耆、赤小豆、沙苑子、枳實、防風等五味中藥組成的中醫方劑,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風寒之氣外侵,侵犯腎經,又上逆於肺,肺氣不能宣降,風邪與肺氣交搏,導致面目浮腫,身體無疼痛,體形不消瘦,沒有食慾,脈搏緊大。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防風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2. 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3. 枳實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

4. 中藥赤小豆

赤小豆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排膿、健脾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等功效。

5. 沙苑子

沙苑子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遺、益精、補益肝腎的功效。

總結

小黃耆散由五種中藥組成,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風寒之氣外侵,侵犯腎經,又上逆於肺,肺氣不能宣降,風邪與肺氣交搏,導致面目浮腫,身體無疼痛,體形不消瘦,沒有食慾,脈搏緊大。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赤小豆1兩,土蒺藜半兩,枳實半兩,防風1兩。
上為細末。
每服2錢,米飲調下;或溫酒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黃耆散,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黃耆1兩,赤小豆1兩,土蒺藜半兩,枳實半兩,防風1兩。 主治:風寒之氣客於腎經,上乘於肺而氣不下流,風與氣搏,面目浮腫,身無痛,形不瘦,不能食,其脈大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