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防風湯中包含黃耆,是基於其補氣固表之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生津止渴等功效。而防風性溫,入肺、膀胱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止咳平喘之功效。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增強補氣固表之效,同時兼具祛風散寒之功,對於外感風寒、表虛自汗、氣虛乏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黃耆防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散寒的作用。與黃耆的補氣固表功效相輔相成,共同解決風邪入侵、肌表不固所致的各種症狀,如風寒感冒、風寒痹痛等。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 黃耆性溫燥,單獨使用容易燥熱傷津。防風則性溫潤,可以緩解黃耆的燥性,使其補氣功效更加溫和,並有助於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耆防風湯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黃耆防風湯主要治療「脫肛,不論十年八年」,顯示此方對於長期慢性脫肛有特殊療效。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因中氣下陷、氣虛不攝所致,而此方以簡單兩味藥配伍,專門針對此病機。其特色在於:
- 主治時間久遠的脫肛症狀
- 特別強調對小兒減半服用,顯示古代應用時已考慮年齡差異
- 適用於長期氣虛下陷型的脫肛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邏輯
黃耆(生用)四兩:
- 大劑量使用生黃耆,取其強力補氣升提之效
- 黃耆善補脾肺之氣,能昇陽舉陷,直接針對氣虛下陷病機
- 生用更重其走表升提之力
防風一錢:
- 量輕於黃耆,取其昇陽、祛風勝濕之性
- 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能助黃耆升提且不傷正
- 具有「風能勝濕」作用,有助改善直腸黏膜水腫
配伍特點
- 君臣佐使明確:黃耆為君藥主補氣升提,防風為臣佐藥助升提兼祛風濕
- 劑量比例懸殊(4兩:1錢),體現「主次分明」的組方原則
- 一補一升的配合:黃耆補中益氣,防風升發陽氣,相得益彰
治療原理推論
- 昇陽舉陷:通過大補脾肺之氣,提升下陷之中氣
- 固攝肛腸:黃耆補氣固攝,防風引藥歸經,共同恢復肛門正常位置
- 祛濕消腫:防風祛風濕,改善直腸末端充血水腫狀態
- 標本兼治:既補氣治本,又升提治標,尤適長期脫肛
此方體現了「補中寓升」的治療思路,以簡潔的配伍精準對應氣虛下陷型脫肛的核心病機。
傳統服藥法
黃耆4兩(生),防風1錢。
水煎服。小兒減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防風湯, 出處:《醫說》卷一引許胤宗方。 組成:黃耆、防風。 主治:感風不能言,脈沉而緊。
黃耆防風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黃耆4兩(生),防風1錢。 主治:脫肛,不論10年8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