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赤風湯

HUANG QI CHI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2.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9%
心經 14%
肝經 10%
三焦經 9%
腎經 9%
大腸經 9%
膀胱經 5%
小腸經 5%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赤風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赤風湯因風寒濕邪入侵而致病,而黃耆能補氣固表,抵禦外邪侵襲,防止風邪繼續深入肌膚,達到治療表證之目的。
  2. 扶正祛邪: 黃耆不僅能補氣固表,還可益氣養血,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赤風湯中的其他藥物如當歸、赤芍等,也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黃耆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能更好地扶正祛邪,達到治病之目的。

黃耆赤風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是因為赤芍具有以下兩點功效,與方劑主治相輔相成:

  1.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能清熱涼血,消瘀止痛,對於風熱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皮膚紅腫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 赤芍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風熱所致的瘀血阻滯,以及由此產生的疼痛,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黃耆赤風湯中加入赤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活血化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黃耆赤風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黃耆赤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關節疼痛等症狀,防風能有效疏散外邪,減輕皮膚瘙癢,緩解關節疼痛。
  2. 協調黃耆補氣功效:黃耆味甘,性溫,補氣固表,但其性偏燥,容易耗傷津液。防風性溫潤,可協調黃耆的補氣作用,避免藥性過燥,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出現副作用。

主治功效


黃耆赤風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黃耆赤風湯主要應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癇症(俗名羊羔風): 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提出此方可與其他丸藥合用治療癇症,長期服用可望除根。
  • 癱腿: 古文指出,此方用於癱腿時,劑量需精準控制,以腿部能活動自如為標準。
  • 諸瘡諸病,或因病虛弱: 黃耆赤風湯亦適用於多種瘡瘍、疾病,特別是病後體虛的患者,皆有療效。
  • 無病預防: 古文甚至提及,即使沒有明顯疾病,服用此方也能預防疾病的發生。

治療原理分析:

黃耆赤風湯的治療原理,正如王清任所言:「此方治諸病皆效者,能使周身之氣通而不滯,血活而不瘀,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 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此方的核心作用機制:

  1. 補氣行氣: 方中重用黃耆,其主要功效為補氣。黃耆大補元氣,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推動氣機運行,使全身氣機通暢,無阻滯之患。
  2.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3. 祛風散邪: 防風的主要功效是解表散寒、祛風濕。它能疏散外邪,特別是風邪,從而緩解因風邪引起的各種症狀。

三藥合用,補氣為主,活血祛風為輔。通過補益正氣,推動氣血運行,疏散外邪,從而達到氣血通暢、經絡疏通、邪去正安的治療效果。因此,此方不僅能治療癇症、癱腿等特定疾病,還能廣泛應用於各種因氣虛血瘀、外邪侵襲所致的病症,甚至可以作為保健預防之用。這也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即不同的疾病,如果病機相同,可以使用相同的方劑進行治療。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生),赤芍1錢,防風1錢。
水煎服。小兒減半。治癱腿,多用1分,服後以腿自動為準,不可再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赤風湯,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黃耆2兩(生),赤芍1錢,防風1錢。 主治:癱腿,諸瘡諸病,或因病虛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