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莢刺丸

皂莢刺丸

ZAO JIA C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十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18%
脾經 18%
大腸經 12%
小腸經 6%
心經 6%
膀胱經 6%
胃經 6%
肺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刺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源於其刺的藥用價值:

  1. 消腫止痛: 皁莢刺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刺可入藥,常用於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症,能有效消散局部腫脹、止痛止癢。
  2. 活血化瘀: 皁莢刺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有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皁莢刺丸中加入皁莢,旨在利用其刺的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之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皁莢刺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之效。皁莢刺丸主治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防風可以起到疏散風寒,解除痺痛的作用。
  2. 調和藥性: 皁莢刺丸中多用辛熱之品,如皁莢刺、川烏等,容易燥烈傷陰。防風性平,可以緩解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於服用。

皁莢刺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赤芍具有涼血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外傷或跌打損傷所造成的瘀血腫痛。皁莢刺本身也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赤芍的加入能增強其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目的。
  2. 緩解藥性燥烈:皁莢刺性偏燥,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赤芍性涼,加入方劑中能起到緩解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藥安全性。

皁莢刺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消積,理氣寬中: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理氣寬中的功效。皁莢刺丸主要針對腸胃氣滯、食積不消等症,枳殼的加入能有效促進腸胃蠕動,消解積滯,緩解腹痛、腹脹等不適。
  2.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枳殼除了行氣消積外,還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作用。皁莢刺丸中的皁莢刺也具有消積止痛之效,但若患者伴有肝氣鬱結、胃氣上逆等症狀,枳殼的加入能有效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使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莢刺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明文主治「痔疾,肛邊癢痛不止」,乃針對濕熱蘊結下焦、氣血壅滯所致之痔瘡症狀。肛周癢痛多因風濕熱邪搏結,局部氣血不通,甚或化腐成膿。方中諸藥協力,共奏祛風除濕、活血消腫、止癢止痛之效,尤適用於痔瘡急性發作期,以緩解局部炎症與不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君藥:皂莢刺

    • 性味辛溫,善通走竄,能「燒令煙盡」後入藥,增強其散結消腫、拔毒排膿之效。古代醫家認為其可直達病所,破血消癰,針對痔瘡氣血壅滯、腫痛欲膿者尤宜。
  2. 臣藥:臭樗皮、防風

    • 臭樗皮(樗白皮)味苦澀性寒,微炙後緩其寒性,專入大腸經,具清熱燥濕、收斂止血之能,助君藥清泄肛周濕熱,緩解潰瘍滲液。
    • 防風辛甘微溫,祛風勝濕止痛,尤善除「風邪」所致之癢,其「去蘆頭」以純淨藥性,引藥力外達皮表,內疏腸絡,解肛周風濕纏繞之癢痛。
  3. 佐藥:赤芍藥、枳殼

    • 赤芍藥苦微寒,涼血散瘀,清解血分鬱熱,與防風相配,調和氣血,防風升散,赤芍沉降,一開一斂,疏泄肛周鬱滯之血熱。
    • 枳殼麩炒後減其峻烈,理氣寬腸,行滯消脹,助氣機通暢以減肛門瘀阻,《本草備要》言其「破氣行痰,消積止脹」,間接緩解痔核壓迫之痛。
  4. 使藥:釅醋

    • 以醋熬膏為丸,取其酸斂之性,既助臭樗皮收斂瘡面,又可引諸藥入肝經(肝經循行繞陰器),增強活血散瘀之效。醋能軟堅散結,緩解痔核堅腫。

全方配伍核心
此方以「通、消、收」為法:

  • :皂莢刺破滯、防風祛風、枳殼行氣,三者開泄鬱結。
  • :赤芍散瘀熱、臭樗皮除濕濁,合皂莢刺消散腫毒。
  • :醋與臭樗皮收斂瘡面,防風兼固表,防邪復侵。

煎防風湯送服,更強化祛風胜濕之效,標本兼顧,契合痔疾「濕熱下注、氣滯血瘀」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皂莢刺2兩(燒令煙盡),臭樗皮1兩(微炙),防風1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
上為末,用釅醋1升,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藥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20丸,食前煎防風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刺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皂莢刺2兩(燒令煙盡),臭樗皮1兩(微炙),防風1兩(去蘆頭),赤芍藥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痔疾,肛邊癢痛不止。

皂莢刺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皂莢刺1兩(炒令黃),野狸頭1個(燒灰),猬皮1片(炙令黃),麝香1分(研入),烏蛇肉1兩(酒拌,炒令黃),槐子仁1兩(微炒),(??)藤子1兩(去殼,微炒),麒麟竭半兩。 主治:婦人痔疾,久不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