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荊子丸
MU JING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出《聖惠》卷六,名見《普濟方》卷二十八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牡荊子丸方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牡荊子善於疏散風熱,而防風則以疏散風寒見長,二者相配,可擴大藥效,不僅能治療風熱感冒所致的咳嗽,更能針對風寒咳嗽,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二、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牡荊子性微溫,而防風性微溫偏涼,兩者搭配可起到協調藥性,相輔相成的作用。防風可減輕牡荊子燥熱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使藥效更為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牡荊子丸中加入皁莢,其用意主要為:
- 增強驅風止痛效果: 皁莢味苦、辛,性寒,具有祛風止痛、消腫解毒之效。與牡荊子等藥材配伍,能增強驅風止痛之力,有效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頭痛、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
- 促進藥物吸收: 皁莢含皁苷,具有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使藥效更快速、更有效地發揮,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牡荊子丸」的組成中,包含桑螵蛸,是因為桑螵蛸具有固腎助陽的作用。桑螵蛸能夠增強腎臟的功能,對於腎虛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和早泄,有顯著療效。其主要作用是固腎助陽,幫助方劑改善腎虛症狀。桑螵蛸的加入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補腎方面更為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牡荊子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牡荊子丸主治「肺臟風毒,皮膚生瘡疥」,其核心病機為風邪夾毒侵襲肺臟,外發於皮膚所致。肺主皮毛,若肺氣不宣、風毒鬱滯,則易見皮膚瘙癢、疥瘡、疹癮等。此方藉祛風解毒、除濕止癢之功,調理肺氣以肅清皮毛之邪。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牡荊子
- 性味辛溫,入肺經,為祛風化痰之要藥。《名醫別錄》載其能「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本草綱目》言其「解肌發汗」,善治風邪鬱表之證。此處以其辛散之力,宣透肺中風毒,兼能化濕以消皮膚瘡疥。
臣藥:防風
- 辛甘微溫,歸肺、膀胱經,為「風藥中之潤劑」。《神農本草經》謂其「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功能祛風勝濕、解表透邪,助牡荊子疏散外風,透達肺臟鬱毒。
佐藥:皂莢
- 辛鹼溫燥,具通竅搜風、滌痰解毒之效。《本草經疏》稱其「能通利九竅,搜逐風痰」。本方以酥炙減其峻烈,取其辛散走竄之性,開泄腠理、驅除風毒,兼能燥濕以消瘡癢。
佐使藥:桑螵蛸
- 雖以固精縮尿見長,但《本草崇原》指出其能「治疝瘕,通五淋,利小便」,此處取其收攝之性,既可防風藥過散,又助除濕斡毒,使邪去而正不傷。
三、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辛散透邪」為主軸,兼顧「燥濕解毒」:
- 辛散透表:牡荊子、防風協同,宣肺散風,開泄皮毛鬱毒。
- 滌痰通絡:皂莢峻藥緩用,穿透力強,能搜剔經絡風痰濕毒。
- 標本兼顧:桑螵蛸調節固散平衡,防祛邪過峻傷正。
- 蜜丸緩圖:煉蜜為丸,減皂莢燥烈之性,使藥力持久發揮。
四、現代應用推衍
此方思路可類比於風熱濕毒所致的急性皮膚病(如蕁麻疹、濕疹初期),其組方邏輯體現「肺主皮毛」理論,通過宣肺祛風、滲濕解毒以清皮膚瘡癢。然須辨證屬風毒夾濕者為宜,非通治一切皮膚疾患。
傳統服藥法
牡荊子2兩,防風3兩(去蘆頭),皂莢10挺(去皮,塗酥,炙黃焦,去子),桑螵蛸2兩(微炒)。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荊芥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牡荊子丸,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牡荊子2兩,防風3兩(去蘆頭),皂莢10挺(去皮,塗酥,炙黃焦,去子),桑螵蛸2兩(微炒)。 主治:肺臟風毒,皮膚生瘡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