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根散

樗根散

CHU G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0%
肺經 30%
脾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樗根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氣鬱結、胸脅疼痛等症狀。
  2. 降逆止嘔,消食化積:枳殼還具降逆止嘔、消食化積的功效,能治療胃氣上逆、嘔吐、脘腹脹滿等症。

因此,樗根散中加入枳殼,可起到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以及降逆止嘔、消食化積的功效,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樗根散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治療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而樗根散本身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皁莢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抑制病邪,促進瘡瘍癒合。

此外,皁莢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減輕瘡瘍腫痛,緩解患者痛苦。因此,皁莢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樗根散的清熱解毒功效,更能促進瘡瘍消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樗根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脈痔癢痛,下血不止」,屬中醫痔疾範疇。「脈痔」指痔瘡伴有出血癥狀,因濕熱下注、血絡受損所致。方中樗根皮(即臭椿皮)性寒味苦澀,傳統用於清熱燥濕、收斂止血;枳殼理氣寬腸,助氣機通暢以減緩肛門瘀滯;炙甘草調和藥性兼緩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熱止血、行氣止痛之效,針對痔瘡濕熱瘀結引起的瘙癢、疼痛及便血。

組成與治療原理的邏輯推理

  1. 樗根皮為君藥:其苦寒之性清下焦濕熱,澀味能收斂止血,直接針對「下血不止」之標;現代研究亦證實其含揮發油、鞣質,具抗菌、收斂作用。
  2. 枳殼為臣藥:半兩用量輕宣氣滯,中醫認為痔血與腸道氣機不暢相關,枳殼行氣以助血行,間接減輕瘀血腫痛。
  3. 炙甘草為佐使:一分炙用緩和樗根皮寒澀之性,避免過傷脾胃,其甘緩特性亦能舒緩肛門痙攣疼痛。

配伍特點:寒溫並施(樗根皮寒涼配枳殼微溫),標本兼顧(止血治標,行氣化濕治本)。「粥飲送下」取其穀氣護胃,助藥力下行。此方簡潔,符合古代對痔瘡「濕熱夾瘀」的病機認識,通過清熱收澀、調氣止血達到療效。

傳統服藥法


樗根皮1兩,枳殼半兩,甘草1分(炙)。
上為末。
每服2錢,食前粥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樗根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樗根白皮1截,訶子7個(取皮,去核)。 主治:小兒積年毒利,無休息。

樗根散, 出處:《蘇沈良方》卷八。 組成:樗根皮1兩,枳殼半兩,甘草1分(炙)。 主治:水瀉。裏急後重,數走圊者。

樗根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樗根皮(銼,炒)3兩,臭橘(曬乾,銼,炒)3兩。 主治:腸風下血不止。

樗根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組成:樗根皮(洗,切)3兩,枳殼(去瓤,麸炒)3兩,皂莢子(取仁,炒)2兩。 主治:脈痔癢痛,下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