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黃耆湯

FANG FENG HUA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0.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10%
肝經 10%
三焦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10%
心經 1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黃耆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散寒,解表止痛: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具有祛風散寒、解表止痛的功效。黃耆性溫,補氣固表。二者合用,可增強黃耆補氣固表的功效,同時兼顧散寒解表,以達到治療風寒表證,兼有氣虛症狀的病症。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防風性溫和,能緩解黃耆的燥性,使其更易於人體吸收,並防止黃耆過於燥烈而傷陰。同時,防風能引導黃耆的藥力向表散發,更有效地治療風寒表證。

防風黃耆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扶正固表: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效。其能增強人體正氣,抵抗外邪入侵,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感冒、風濕等疾病有很好的療效。防風則能散風寒,與黃耆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
  2. 益氣生津:黃耆能補氣生津,對於氣虛津虧所致的口渴、乏力、倦怠等症狀有改善作用。防風則能疏散風邪,與黃耆配合,能有效改善因風寒引起的氣機阻滯、津液不足等問題。

主治功效


防風黃耆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防風、黃耆(等分)

方劑功效: 祛風解表,益氣固表。

主治:

  1. 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弱者: 此為本方主要針對的病症。中風導致的語言障礙,伴有脈象沉弱,顯示患者正氣虧虛,風邪侵襲。
  2. 下體腫痛,脈浮,自汗惡風: 根據《類證治裁》的記載,此方亦可用於治療下肢腫痛,伴有脈浮、自汗、惡風等表證,提示病機為濕邪外侵,兼有表虛不固。

治療原理分析:

  • 祛風解表: 防風為君藥,其性辛溫,善於祛風解表,通經絡,止疼痛。《本草發揮》載「防風,辛溫,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為能散結,去上部風。」《刪補名醫方論》也指出「故用防風以驅逐表邪。」 可見,防風在本方中主要發揮祛風邪的作用,將侵入肌表的風邪驅逐出去。
  • 益氣固表: 黃耆為臣藥,甘溫補氣,固表止汗,增強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刪補名醫方論》指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黃耆以鼓舞正氣。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補,相須相得之義也。」 說明黃耆在本方中主要起到扶助正氣的作用,增強防風祛邪的功效。
  • 攻補兼施,相輔相成: 防風與黃耆配伍,一攻一補,相輔相成。防風祛邪而不傷正,黃耆扶正而不戀邪。正如《醫述》引柯韻伯所言「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補,相須相得之義也。」 說明二藥合用,既能有效祛除風邪,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氣行則愈: 古代醫家認為,氣血運行通暢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因素。中風導致的語言障礙,往往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刪補名醫方論》引唐代柳太后中風不言的醫案,用防風黃耆湯熏蒸,「以外氣通內氣,令氣行而愈也」,說明本方還可通過行氣活血,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改善中風後遺症。

總結:

防風黃耆湯以防風祛風解表,黃耆益氣固表,二藥合用,攻補兼施,既能祛除外邪,又能扶助正氣,對於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弱,以及下體腫痛,脈浮,自汗惡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祛風、益氣、行氣等作用,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正勝而邪卻」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防風半兩,蛇床子1兩,黃耆1兩,木通2兩,荊芥2兩,莽草2兩。
上為粉末。
濃煎湯,極滾沸,擱腿在桶上,熏令通手時即洗之。腳趾露出不要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腳氣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黃耆湯, 出處:《古今名醫方論》卷二引柯韻伯方。 組成:防風、黃耆等分。 主治: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弱者。

防風黃耆湯,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九。 組成:防風半兩,蛇床子1兩,黃耆1兩,木通2兩,荊芥2兩,莽草2兩。 主治:腳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