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導赤散

防風導赤散

FANG FENG DAO C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0.4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肺經 14%
脾經 14%
膀胱經 10%
肝經 10%
腎經 9%
小腸經 9%
胃經 9%
心包經 4%
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胃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導赤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在於其解表散寒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如赤芍、生地等清熱涼血,可有效治療外感風熱、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舌苔薄白等症狀。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散風寒、止痛、止痙的作用。其在防風導赤散中,既能疏散風邪,又能引導藥力透達肌膚,使清熱解毒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

防風導赤散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尿: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的功效。可有效輔助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目的。
  2. 調和藥性: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防風、生地等,性偏寒涼,加入淡竹葉可起到一定的緩和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降低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更利於患者接受。

防風導赤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其能有效地清解外感熱毒,並抑制血熱妄行,緩解因熱毒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舌紅、脈數等症狀。

二、滋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養陰液,使津液充沛,緩解熱毒造成的津液虧虛,改善口乾舌燥、小便赤澀等症狀。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防風導赤散中起着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防風導赤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方劑中包含多味辛溫燥烈之品,如防風、石膏等,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能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過於燥烈。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益氣補脾,與防風、石膏等藥物配合,能增強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之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防風導赤散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利水通淋: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的功效。防風導赤散主治溫熱病,症見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小便短赤等,木通可清解熱毒,利小便,使熱邪隨小便排出,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2. 通利水道,引藥下行:木通能通利水道,促進尿液排出,並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使其藥效更易發揮。防風導赤散中其他藥物如生地、赤芍等,也具有清熱涼血之效,木通的通利水道作用,可以使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防風導赤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防風導赤散主治「小兒初驚」,即幼兒初期出現的驚風症狀。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易因外感風邪或內熱擾動而出現驚厥、抽搐等症。此方為治療小兒驚風的基礎方劑,尤其適用於風熱相搏、內熱擾神所致的輕度驚風。

組成與方義分析

基本組成

  • 導赤散(基礎方)
    • 生地黃:清熱涼血
    • 木通:利水泄熱
    • 生甘草梢:清熱解毒
    • 淡竹葉:清心除煩
  • 加味藥
    • 防風:祛風解痙

組成邏輯推理

  1. 導赤散清心利水:清心經之火,導熱下行,從小便而出,解決內熱擾神的根本問題。
  2. 防風祛風定驚:針對驚風的外風症狀,防風既能祛外風,又能息內風,協同導赤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3. 組方特點:清熱與祛風並用,內清外疏,符合小兒驚風「熱動生風」的基本病機。

可能功效與治療原理

  1. 清心瀉火:導赤散能清瀉心火,消除內熱源頭,防止熱極生風。
  2. 利水泄熱:通過利尿作用引熱下行,減輕心經熱盛狀態。
  3. 祛風解痙:防風有鎮靜抗驚作用,能緩解肌肉抽搐症狀。
  4. 協同作用:防風的辛散與導赤散的寒涼相配,避免寒涼太過而冰伏病邪。

治療機轉推論

  1. 針對外感誘因:防風解表祛風,外風祛則內風易息。
  2. 調節心肝關係:清心火以平肝風,體現「實則瀉其子」的五行治法。
  3. 安定神志:整體配伍能降低神經系統興奮性,達到鎮靜效果。
  4. 小兒生理考量:方劑組成藥性平和,劑量較輕,符合小兒「易虛易實」的體質特點。

此方展現了中醫治療驚風「清其熱、息其風」的基本思路,體現了標本兼治、內外並調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導赤散加防風。
《朱氏集驗方》本方用法:每服三錢,水一盞,竹葉少許同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導赤散,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十引《局方》。 組成:導赤散加防風。 主治:小兒初驚。

防風導赤散, 出處:《醫林纂要》卷九。 組成:生地黃、木通、防風、甘草、黃苓、赤芍、羌活各等分。 主治:小兒初見驚搐之證,而熱尚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