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毒散

發毒散

FA D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28%
脾經 28%
肝經 28%
肺經 14%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發毒散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地龍性寒,味甘鹹,入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之效。發毒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發斑發疹等症,地龍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地消除體內熱毒,促進病邪外泄。
  2. 通絡止痛:地龍還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血液流動,緩解疼痛。發毒散中常加入地龍,以輔助其他藥物,達到通絡止痛的功效,減輕患者因熱毒壅盛而導致的疼痛。

發毒散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寒: 防風味辛性溫,能散發風寒之邪。發毒散乃針對風熱毒邪侵襲肌膚所致的瘡瘍,而風寒常為外邪入侵的先導,故以防風祛除風寒,避免阻礙藥物深入病竈。
  2. 引藥上行: 防風有引藥上行之效,能將藥力引導至頭面部及肌膚表面,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消腫止痛,清熱解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發毒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普濟方》,主治「小兒瘡疹出遲」,即天花、麻疹等發疹性疾病初期,因邪氣鬱閉或正氣不足,導致痘疹透發不暢、遲滯不出的病證。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需「發毒透邪」,助疹外達,避免邪毒內陷而生變證。

組成與治療邏輯解析

  1. 地龍(去土)

    • 性味鹹寒,入肝、脾、膀胱經,具清熱息風、通絡透達之效。
    • 《本草綱目》載其「主溫病大熱狂言,療小兒熱病驚癇」,能疏解熱毒鬱結,透過其走竄之性,引邪外透。
    • 於痘疹初起,可助開泄腠理,疏通氣血壅滯,促使疹毒外發。
  2. 防風(去叉)

    • 性味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為「風藥潤劑」,善祛風解表、勝濕透邪。
    • 《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大風頭眩痛,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能宣散表邪,解除外束之風寒濕氣,使腠理鬆透,為疹毒外達創造條件。

配伍原理

  • 協同透邪:地龍通絡解熱毒,防風散風開表,兩者一寒一溫,一內一外,共奏疏通腠理、透發疹毒之效。寒溫互制,避免過汗傷正或涼遏邪氣。
  • 酒水調服:酒性辛散,可助藥力上行外達;水調和緩,防辛散太過。此服法增強透疹之力,契合「發毒」之目的。

《普濟方》加甘草之義
若加入甘草(一兩),取其甘平之性:

  • 調和藥性,緩和地龍之寒、防風之散,保護中氣。
  • 解毒和中,防疹毒內犯脾胃,尤其適合小兒稚嫩之體。

綜論
此方設計簡潔,針對「疹毒鬱閉」核心病機,透過通絡解熱、開表透邪,促進疹毒外發。其藥雖少,卻彰顯中醫「輕可去實」的治療思維,符合小兒用藥「量輕力專」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地龍(去土)、防風(去叉)各等分。
上為細散。
每服1字匕,用酒、水各少許調下,不拘時候。
《普濟方》有甘草一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發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九。 組成:地龍(去土)、防風(去叉)各等分。 主治:小兒瘡疹出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