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塗敷方
JI LI TU F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8)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8%
心經 28%
脾經 16%
小腸經 16%
肝經 12%
腎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蒺藜塗敷方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蒺藜善於散瘀消腫、止痛,而沙苑子則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之效。兩者搭配,可互相增強功效,對於因氣血不足、筋骨虧虛引起的疼痛腫脹,能起到更顯著的治療作用。
- 藥性相合,安全有效:蒺藜性寒,沙苑子性溫,二者寒溫相濟,可避免單獨使用藥物的副作用,提升藥物的安全性。同時,沙苑子入腎經,能補腎氣,有助於促進蒺藜藥力的吸收和發揮。
蒺藜塗敷方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赤小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蒺藜性溫,味苦辛,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兩者配伍,寒熱相濟,既可清熱解毒,又可祛風除濕,協同作用,加強療效。
- 利水消腫:蒺藜塗敷方主要用於治療外傷腫痛、跌打損傷等症狀。赤小豆利水消腫,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有助於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蒺藜塗敷方」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依據:
《聖濟總錄》記載:「上五味,為細末,用生油調敷之。治氣腫其狀如癰,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蒺藜塗敷方。蒺藜子(炒去角),赤小豆(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用雞子白調如糊,塗敷腫上,干即易之。」
主治功效:
根據《聖濟總錄》所述,「蒺藜塗敷方」主要用於治療「氣腫」,其病狀特徵為「其狀如癰,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 綜合方劑組成和古文描述,可將其功效分析如下:
- 針對「氣腫」: 古文明確指出此方針對「氣腫」,而「氣腫」的定義在古時通常指因氣機不暢而導致的局部腫脹,與現代醫學的某些軟組織腫脹相似。
- 虛腫色不變: 古文描述此種腫脹為「虛腫色不變」,意指腫脹部位的皮膚顏色並未明顯改變,與紅腫熱痛的癰腫有所區別。這暗示了此腫脹可能偏向於氣血運行不暢、局部代謝障礙所致,而非感染性炎症。
- 皮上急痛: 「皮上急痛」點明了此種腫脹的主要症狀是皮膚表面的緊張和疼痛感,與腫脹導致局部組織壓力增高有關。
治療原理分析:
- 蒺藜子(炒去角): 蒺藜子在此方中,主要發揮其疏肝理氣、活血通絡的作用。炒製後的蒺藜子,藥性更為緩和,能更好地促進局部氣血運行,緩解因氣機不暢所致的腫脹和疼痛。其疏肝之性亦可間接調節氣機,使氣鬱得以疏散。
- 赤小豆: 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在此方中,主要作用是通過促進局部水液代謝,以減輕組織腫脹。其解毒排膿之性雖然並非此腫的特性,但可輔助消除局部可能存在的輕微毒素或代謝產物。
綜合分析:
「蒺藜塗敷方」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外敷的方式,結合蒺藜子的疏肝理氣、活血通絡之功,以及赤小豆的利水消腫之效,來改善局部氣機阻滯、水液代謝障礙。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緩解「氣腫」症狀的目的。外敷方式可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病灶部位,提高藥效,且與口服給藥相比,可減少藥物對全身的影響。雞子白作為調和劑,具有一定的收斂和保護作用,亦有助於藥物更好地附著於皮膚表面。此方針對虛腫,色不變,皮急痛的氣腫,具有其特定的針對性,在治療上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蒺藜子(炒,去角)1兩,赤小豆1兩。
上為散。
用雞子白調如糊,塗敷腫上,乾即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蒺藜塗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蒺藜子(炒,去角)1兩,赤小豆1兩。 主治:氣腫。其狀如癰,虛腫色不變,皮上急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