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豆洗湯

CONG DOU X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8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心經 14%
肝經 13%
脾經 13%
胃經 13%
肺經 13%
小腸經 7%
大腸經 5%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蔥豆洗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蔥豆洗湯通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所致的瘡瘍腫毒,而赤小豆能利水消腫,促進體內濕熱排出,有助於消腫止痛。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與蔥白、綠豆等藥材共同作用,能清熱解毒,消散局部炎症,進一步促進瘡瘍腫毒的消退。

蔥白是蔥的白色部分,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陽化氣等功效。在蔥豆洗湯中,蔥白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1. 驅寒止痛: 蔥白辛溫,能散寒解表,對於因風寒所致的頭疼、鼻塞、流涕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2. 增強藥效: 蔥白能通陽化氣,有助於其他藥材的藥性更好地發揮,提高藥效。

因此,蔥白作為蔥豆洗湯的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提升湯劑的驅寒止痛功效,並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蔥豆洗湯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疾病。其組成中包含沙苑子,這是一味具有多重藥用價值的中藥材。沙苑子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腎虛所引起的症狀,如腰膝酸軟、尿頻等。

沙苑子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改善因腎虛引起的體虛無力、食慾不振等方面。此外,沙苑子還有助於調和方劑的整體作用,讓其他成分如蔥和豆更加有效地發揮其解表散寒、促進代謝的效果。因此,蔥豆洗湯在流感或感冒初期的應用中,透過沙苑子能改善肝腎功能,增強患者的抵抗力,達到良好的療效。這一組合不僅在理論上相互輔助,更在臨牀使用中顯示出顯著的效果,是中醫學中融合不同藥材特性的一個典範。

蔥豆洗湯方中包含巴豆,其原因主要在於巴豆的峻下逐水功效。

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攻積、消腫散結之效。蔥豆洗湯的主要功效為瀉下通便,用於治療水腫、腹水、便祕等症。巴豆作為方中主要藥物,其峻下逐水之力可有效驅除體內積水,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巴豆還有通便的作用,可配合蔥豆等藥物,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因此,巴豆在蔥豆洗湯方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主治功效


蔥豆洗湯主治功效分析

蔥豆洗湯,綜觀《醫心方》、《小品方》、《集驗方》、《外臺祕要》等古籍記載,其主要針對因虛熱、服食石藥之熱、或當風露臥、冷濕侵襲肌膚,導致熱邪內阻,鬱結成風水病的病症。此病症的具體表現為:心腹腫滿、氣急不得下頭、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腫脹如皮囊盛水,晃動時如老蠶之色,陰囊堅硬腫大如升斗,陰莖腫脹生瘡,散發如死鼠般的惡臭。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劑的治療思路,主要是針對「虛損、腎中有熱、強取風冷、濕痹」的病機。古籍明言,此病非單純外感風寒濕邪,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體內虛損,導致腎陽虛而生熱,加上錯誤的強取風冷,又受濕邪侵襲,造成風寒濕邪與內熱交結,阻滯氣機,水液代謝失常,形成腫脹等症狀。

  1. 赤小豆: 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止瀉的功效。在此方中,赤小豆發揮其利水滲濕之功,將體內因濕邪導致的腫脹之水液排出,同時亦可健脾,以復健脾之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改善水濕停滯的問題。

  2. 蔥白: 蔥白性溫,具有發汗解表、通陽散寒的作用。針對外受風寒濕邪的情況,蔥白能將鬱結於表的邪氣發散出去,同時溫通陽氣,幫助氣機運行,疏通阻塞。

  3. 沙苑子: 具有補肝腎,強筋骨之效。在此處雖非主藥,但可輔助調理肝腎功能,改善因虛損導致的內熱,以及強壯筋骨,可間接改善因久病導致的虛弱。

  4. 巴豆: 具有峻下逐水、破癥消積的功效。此藥雖具峻烈之性,但在本方中作用在於協助將體內壅盛之水邪排出,針對腫脹嚴重、大便祕結等症狀,能快速消除水邪。需注意巴豆峻下之力,使用上需慎重。

綜合來看:

蔥豆洗湯以赤小豆利水消腫為主,配以蔥白發散外邪、溫通陽氣,再以少量巴豆峻下逐水,並以沙苑子輔助調理肝腎,共同起到祛濕、利水、散寒、解表、消腫之功效。此方不僅僅是治療表證,更兼顧了體內虛損的狀況,體現了中醫「外病內治」的原則。

古籍中提到「內宜依方服諸利水藥,外宜以此湯洗四肢,訖,以蔥豆膏敷之,別以豬蹄湯洗瘡爛處及卵腫也」,說明此方為外洗之用,且需配合內服利水藥物,以及外敷藥膏、豬蹄湯洗滌等綜合療法,才能更有效地治療此病症。此方之主治,亦說明病症複雜,非單純外感或內虛,需綜合考量,內外兼治。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1升,蔥(合青,切)1升,蒺藜子1升(碎),菘菜子1升(舂碎),蒴藋(切)5升,巴豆100枚(合心皮,打破)。
上以水1石2鬥,煮取4鬥,以淋洗身腫處。內宜依方服諸利水藥,外宜此湯洗四肢訖。以蔥豆膏敷之,別以豬蹄湯洗瘡爛處及卵腫。
蒺藜子湯(《千金》卷二十四)、蒺藜湯(《普濟方》卷一九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蔥豆洗湯是一道中藥方劑,患者在使用前應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坐骨神經痛大便秘結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絲球腎炎腹瀉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蔥豆洗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引《集驗方》。 組成:赤小豆1升,蔥(合青,切)1升,蒺藜子1升(碎),菘菜子1升(舂碎),蒴藋(切)5升,巴豆100枚(合心皮,打破)。 主治:虛熱及服石熱,當風露卧,冷濕傷肌,熱阻在裏,變成熱風水病。心腹腫滿,氣急不得下頭,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腫如皮囊盛水,晃晃如老蠶色,陰卵堅腫如升,莖腫生瘡,臭如死鼠,此皆虛損,腎中有熱,強取風冷,濕痹故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