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煎以黃耆為主要藥材,這源於黃耆的藥性與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胃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瘡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其補氣作用強大,能補益元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虛、乏力、自汗等症狀。
因此,黃耆煎以黃耆為主,旨在發揮其補氣強壯的功效,治療氣虛相關的疾病。
黃耆煎中加入烏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與黃耆補氣升陽相輔相成,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氣滯血瘀等症。
- 改善消化功能: 烏藥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脾胃消化功能。而黃耆補益脾氣,共同改善脾胃運化,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有益。
黃耆煎方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黃耆性溫,補氣固表,而地龍性寒,清熱解毒,兩者搭配可互相調和,既能補氣升陽,又能清熱解毒,對於氣虛血瘀、發熱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更強的治療效果。
- 引導藥力,促進吸收: 地龍具有通經活絡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黃耆藥力深入病竈,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
黃耆煎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黃耆補氣升陽,但若氣虛導致水濕停滯,則補氣同時需利水消腫,赤小豆便能與黃耆相輔相成,達到氣健水消的效果。
- 健脾和胃: 赤小豆亦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水濕運化不良的情況。黃耆補氣,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充足,更有利於提升身體的抵抗力,改善整體狀況。
因此,黃耆煎中加入赤小豆,既能利水消腫,又能健脾和胃,與黃耆相得益彰,提升藥效。
黃耆煎方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沙苑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可助黃耆補氣固表,提升整體療效。
- 協同作用:沙苑子與黃耆同用,可起到協同補腎固本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其益氣扶正、固表止汗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等症狀。
此外,沙苑子還可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與黃耆配伍,可更加全面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黃耆煎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補氣固表之效: 黃耆為補氣要藥,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防風則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兩者結合,既能補氣固表,又能祛風散寒,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適用於氣虛表虛、風邪外襲所致的感冒、發熱、汗出等症。
2. 協調藥性,避免單純補氣過於燥烈: 黃耆性溫,補氣之力較強,單獨使用容易出現燥熱之弊。而防風性微溫,能疏散風寒,兼具清熱解表之功,加入黃耆煎中,可協調藥性,避免過於燥熱,使藥效更溫和,適用於氣虛表虛、兼有風寒表證的患者。
中藥方劑[黃耆煎]的組成中包含[烏頭],因為烏頭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烏頭常用於治療由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和肌肉酸痛。它能夠有效緩解由寒邪引起的不適,並具有較強的外用效果。在[黃耆煎]中,烏頭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散寒止痛效果,對於改善由寒邪引起的相關症狀具有顯著作用。
黃耆煎中加入川楝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黃耆性溫,補氣固表,而川楝子苦寒,主治肝鬱氣滯、脘腹脹痛。將二者合用,看似溫寒相抵,實則旨在通過川楝子瀉肝火,解鬱氣,以避免黃耆補氣過度,導致氣機鬱滯,反而加重病情。
此方中,黃耆補氣,川楝子解鬱,相互協同,達到補氣而不滯,解鬱而不傷正的效果,是中醫“寒熱相濟,標本兼治”的典型應用。
黃耆煎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黃耆性溫,補氣健脾,但有時會出現氣機不暢、脾胃不和的情況。橘皮性辛溫,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之效。加入橘皮可以協同黃耆,疏通氣機,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滯食積、消化不良等症狀。
- 調和藥性:黃耆性溫燥,長期服用可能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橘皮味辛,性微寒,具有清熱化痰、潤燥止咳的作用。加入橘皮可以緩解黃耆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黃耆煎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寒邪凝滯、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黃耆性溫,補氣健脾,與茴香搭配,可溫陽補氣,兼具理氣止痛之效,對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疼痛症狀,療效更佳。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茴香的芳香氣味可促進氣機運行,有助於黃耆補氣功效的發揮,同時,茴香的溫暖之性,可緩解黃耆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黃耆煎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文獻,黃耆煎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以黃耆為主藥的煎劑,廣泛應用於多種病症的輔助治療中。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黃耆的補氣固表、利水消腫之功,配合其他藥物或療法,發揮整體療效。以下針對文獻中提到的應用進行分析:
1. 補氣固表、益氣升陽類應用:
- 產後虛弱及脫垂: 文獻中多次提及黃耆煎湯外洗或內服於產後子宮不收、腸脫等情況。《外治壽世方》提到「黃耆煎湯溫浸之」可治療臨產小腸先出;《文堂集驗方》載「外用黃耆煎濃湯洗之即收」可治產後子宮外墜。這些應用體現黃耆補氣升陽,固護體內氣機,對於產後氣虛下陷所致的臟器脫垂有治療作用。《竹林女科證治》亦載「外用黃耆煎湯熏洗」治療兒胞下後膀胱脫出,與此相合。《得配本草》言「入黃耆煎湯,浸產後腸出」,亦可印證此功效。
- 脾胃氣虛及相關症狀:《驗方新編》中,用松子仁、柏子仁、芝麻等補益之品,以黃耆煎湯送服,治療「大便先硬後稀」,說明黃耆煎可用於治療脾虛引起的泄瀉。此外,《續名醫類案》中,記載使用升麻葛根湯合四君子湯,加黃耆煎服,以治療因飢飽勞役導致的「清陽陷遏」之證,突顯黃耆對於補益中氣,升舉陽氣的重要性。
- 瘡瘍膿成不暢: 《瘍醫大全》指出,瘡瘍膿成不暢與氣血運行不利有關,氣血虛弱則血寒而縮,亦不能運化成膿。此時,在清毒活血的同時,會用人參、黃耆煎服,可見黃耆具有補氣,以促進氣血運行,加速瘡瘍成膿的作用。
- 病後虛弱:《婦人大全良方》記載黃耆煎酒下,可治療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狀如勞疾,說明黃耆煎亦能用於病後體虛的調養。
2. 輔助止汗、固攝類應用:
- 盜汗: 《本草綱目拾遺》及《本草簡要方》記載「四制仙術散」中,白朮需用黃耆煎汁炒,用以治療盜汗不止,此亦為利用黃耆的固表止汗之效。而《証治準繩‧幼科》記載棉黃耆煎湯,用以治療盜汗,也印證此效。
- 虛汗:《兒科要略》記載痘證時,若色變灰白爬癢難忍者,宜附子、黃耆煎服,以溫暖烘托,這暗示黃耆可用於治療因虛弱導致的汗出不止。
3. 輔助排毒、解水蛭毒類應用:
- 水蛭毒: 《世醫得效方》及《保嬰撮要》記載誤吞水蛭後,在用巴豆等峻下藥排出水蛭後,需以四物湯加黃耆煎服,以生血補理。此處黃耆的作用在於補益氣血,以恢復正氣,加速機體修復,並非直接解水蛭之毒。
4. 其他應用:
- 外治腫痛:《衛生易簡方》中,用牛蒡子等藥,以黃耆煎湯送服,治療瘰?腫痛,說明黃耆可輔助其他藥物,治療癰腫瘡瘍類疾病。
- 風病熏蒸:《冷廬醫話》記載以防風、黃耆煎湯熏蒸,可治療風病。此方法亦是取黃耆補氣,加之防風袪風的功效,用以疏散風邪。
5. 《雞峰普濟方》的特殊應用:
- 《雞峰普濟方》記載的黃耆煎,則為一個較為複雜的複方,由黃耆、烏藥、地龍、赤小豆等組成,並明確指出主治「腳膝痠疼」。此方中,黃耆補氣,烏藥、川烏頭溫經散寒止痛,地龍活血通絡,赤小豆利水消腫,川楝子疏肝理氣,防風祛風解表,橘皮理氣化痰,全方配伍體現了標本兼治的原則。
總結:
總體而言,黃耆煎的應用,多圍繞其補氣固表的功效展開,但由於黃耆在不同組方中,發揮作用側重有所不同。黃耆煎多作為輔助治療,常需搭配其他藥物或療法,方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其治療範圍廣泛,從產後虛弱到瘡瘍腫痛,再到盜汗泄瀉等,都可見其身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宜久煎,以使藥效充分發揮。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煎,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黃耆10斤,烏藥15斤,地龍40兩,赤小豆10斤,杜蒺藜5斤,防風10斤,川烏頭40兩,川楝子10斤,陳橘皮10斤,茴香10斤。 主治:腳膝痠疼。
黃耆煎, 出處:《普濟方》卷十四引《十便良方》。 組成:黃耆1兩半(去蘆頭,細銼,焙乾,爲細末,入白蜜1匙,好酒1升,煮如糊),牛膝1兩,菟絲子1兩,蓯蓉1兩,白蒺藜1兩,茴香1兩,萆薢1兩,防風半兩。 主治:肝腎虛風,頭腦昏重,面目多浮,項背拘急,四肢倦怠,腳膝少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