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煎

HUANG Q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四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腎經 13%
心經 11%
膀胱經 11%
肺經 9%
胃經 6%
小腸經 4%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膀胱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煎以黃耆為主要藥材,這源於黃耆的藥性與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胃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瘡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其補氣作用強大,能補益元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虛、乏力、自汗等症狀。

因此,黃耆煎以黃耆為主,旨在發揮其補氣強壯的功效,治療氣虛相關的疾病。

黃耆煎中加入烏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烏藥性溫,味辛,入脾、胃、肝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與黃耆補氣升陽相輔相成,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氣滯血瘀等症。
  2. 改善消化功能: 烏藥可促進消化液分泌,改善脾胃消化功能。而黃耆補益脾氣,共同改善脾胃運化,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有益。

黃耆煎方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黃耆性溫,補氣固表,而地龍性寒,清熱解毒,兩者搭配可互相調和,既能補氣升陽,又能清熱解毒,對於氣虛血瘀、發熱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更強的治療效果。
  2. 引導藥力,促進吸收: 地龍具有通經活絡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黃耆藥力深入病竈,發揮更好的治療作用。

黃耆煎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黃耆補氣升陽,但若氣虛導致水濕停滯,則補氣同時需利水消腫,赤小豆便能與黃耆相輔相成,達到氣健水消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赤小豆亦能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水濕運化不良的情況。黃耆補氣,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充足,更有利於提升身體的抵抗力,改善整體狀況。

因此,黃耆煎中加入赤小豆,既能利水消腫,又能健脾和胃,與黃耆相得益彰,提升藥效。

黃耆煎方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精:沙苑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可助黃耆補氣固表,提升整體療效。
  2. 協同作用:沙苑子與黃耆同用,可起到協同補腎固本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其益氣扶正、固表止汗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等症狀。

此外,沙苑子還可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與黃耆配伍,可更加全面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黃耆煎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補氣固表之效: 黃耆為補氣要藥,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防風則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之效。兩者結合,既能補氣固表,又能祛風散寒,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適用於氣虛表虛、風邪外襲所致的感冒、發熱、汗出等症。

2. 協調藥性,避免單純補氣過於燥烈: 黃耆性溫,補氣之力較強,單獨使用容易出現燥熱之弊。而防風性微溫,能疏散風寒,兼具清熱解表之功,加入黃耆煎中,可協調藥性,避免過於燥熱,使藥效更溫和,適用於氣虛表虛、兼有風寒表證的患者。

中藥方劑[黃耆煎]的組成中包含[烏頭],因為烏頭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烏頭常用於治療由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和肌肉酸痛。它能夠有效緩解由寒邪引起的不適,並具有較強的外用效果。在[黃耆煎]中,烏頭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散寒止痛效果,對於改善由寒邪引起的相關症狀具有顯著作用。

黃耆煎中加入川楝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黃耆性溫,補氣固表,而川楝子苦寒,主治肝鬱氣滯、脘腹脹痛。將二者合用,看似溫寒相抵,實則旨在通過川楝子瀉肝火,解鬱氣,以避免黃耆補氣過度,導致氣機鬱滯,反而加重病情。

此方中,黃耆補氣,川楝子解鬱,相互協同,達到補氣而不滯,解鬱而不傷正的效果,是中醫“寒熱相濟,標本兼治”的典型應用。

黃耆煎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黃耆性溫,補氣健脾,但有時會出現氣機不暢、脾胃不和的情況。橘皮性辛溫,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之效。加入橘皮可以協同黃耆,疏通氣機,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滯食積、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調和藥性:黃耆性溫燥,長期服用可能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橘皮味辛,性微寒,具有清熱化痰、潤燥止咳的作用。加入橘皮可以緩解黃耆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黃耆煎方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寒邪凝滯、氣滯血瘀所致的胃脘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黃耆性溫,補氣健脾,與茴香搭配,可溫陽補氣,兼具理氣止痛之效,對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所致的疼痛症狀,療效更佳。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茴香的芳香氣味可促進氣機運行,有助於黃耆補氣功效的發揮,同時,茴香的溫暖之性,可緩解黃耆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提高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黃耆煎,主要成分有黃耆、烏藥、地龍、赤小豆、沙苑子、防風、烏頭、川楝子、橘皮和茴香。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功效。烏藥性溫、味苦,具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的功效。地龍性寒、味鹹,具有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痛、清熱瀉火、清熱利尿、止咳平喘、活血化瘀、通經絡的功效。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胃、利水消腫的功效。沙苑子性平、味甘,具有補益肝腎的功效。防風性溫、味苦,具有祛風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烏頭性溫、味辛,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川楝子性溫、味苦,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效。橘皮性溫、味甘,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茴香性溫、味甘,具有溫中、理氣行氣的功效。

黃耆煎具有補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腿部和膝蓋痠痛。黃耆可以補氣,烏藥可以活血,地龍可以通絡,川楝子可以止痛。黃耆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緩解疼痛症狀。

此外,黃耆煎還具有以下功效:

  • 祛風散寒:黃耆煎中的烏頭、防風和川楝子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可以幫助驅除體內的寒氣,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
  • 消腫止痛:地龍、烏頭和川楝子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消除腫脹,緩解疼痛。黃耆煎可以幫助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關節炎等引起的疼痛症狀。
  • 活血化瘀:烏藥、地龍和川楝子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緩解瘀血引起的疼痛症狀。黃耆煎可以幫助治療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婦科疾病。

黃耆煎是治療腿部和膝蓋痠痛的常用中藥方劑,具有補氣、活血、通絡、止痛的功效。黃耆煎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緩解疼痛症狀。此外,黃耆煎還具有祛風散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宜久煎,以使藥效充分發揮。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煎, 出處:《雞峰》卷四。 組成:黃耆10斤,烏藥15斤,地龍40兩,赤小豆10斤,杜蒺藜5斤,防風10斤,川烏頭40兩,川楝子10斤,陳橘皮10斤,茴香10斤。 主治:腳膝痠疼。

黃耆煎, 出處:《普濟方》卷十四引《十便良方》。 組成:黃耆1兩半(去蘆頭,細銼,焙乾,爲細末,入白蜜1匙,好酒1升,煮如糊),牛膝1兩,菟絲子1兩,蓯蓉1兩,白蒺藜1兩,茴香1兩,萆薢1兩,防風半兩。 主治:肝腎虛風,頭腦昏重,面目多浮,項背拘急,四肢倦怠,腳膝少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