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丸

茴香丸

HUI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9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肝經 17%
腎經 16%
胃經 13%
膀胱經 13%
心經 10%
肺經 6%
小腸經 3%
大腸經 2%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丸中包含茴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理氣止痛:茴香味辛、性溫,入脾、肝、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之效。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可通過理氣止痛,促進消化,緩解不適。

2. 暖腎壯陽:茴香亦有溫腎壯陽之功,對於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等症狀,茴香可溫補腎陽,改善陽虛體質。

因此,茴香在茴香丸中發揮著理氣止痛、溫腎壯陽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茴香丸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經活絡,驅除寒濕:地龍性寒,味鹹,入肝經、腎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除濕的功效。茴香丸主要針對寒濕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地龍有助於疏通經絡,驅散寒濕,改善氣血循環,促進消化。
  2. 引導藥力下行:地龍具有向下引導藥力的作用,可將藥效引導至下焦,更有效地治療腹部病症。茴香丸中其他藥物如茴香、陳皮等,主要作用於上焦,地龍的加入可使藥效更全面,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茴香丸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茴香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腹脹、食積不化等症狀。而赤小豆的利水消腫作用有助於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輔助茴香丸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脹氣和消化不良的症狀。
  2. 健脾和胃: 赤小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B族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對脾胃虛弱者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與茴香丸中的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等症狀。

茴香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含苦楝子,主要取其驅蟲與行氣之效。苦楝子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尤善於驅除腸胃內寄生蟲,對蛔蟲、蛲蟲等具有顯著效果。此外,苦楝子還能調節腸胃機能,促進消化,對於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所裨益。在茴香丸中,苦楝子與其他草藥如茴香子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溫腎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治療因寒濕阻滯所引起的腹痛、脹氣等病症。通過這種組方,不僅增強了單一味藥的功效,還達到了辨證施治的目的,體現了中醫藥學的智慧與精華。

茴香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烏頭,此乃取烏頭之辛熱特性,用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烏頭性烈,善走十二經絡,尤長於祛風濕、散寒邪,對於寒凝氣滯所致之腹痛、腰背冷痛等症,療效顯著。茴香丸中加入烏頭,旨在增強方劑溫通效果,使全方既可溫腎陽,又能行氣止痛,尤其適用於下元虛冷、氣滯血瘀之人。然烏頭有毒,用量需慎,必遵醫囑,以免中毒。在中醫臨床應用時,需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情適度調整,確保療效與安全並重。

茴香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茴香丸以行氣止痛為主,而烏藥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之效。其能疏通氣滯,緩解腸胃脹氣、疼痛,與茴香丸的功效相輔相成,增強其止痛效果。
  2. 溫脾暖胃: 烏藥還具有溫脾暖胃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茴香丸亦有溫中散寒之效,二者合用,可溫暖脾胃,增強藥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茴香丸中加入牽牛子,主要是為了增強其瀉下通便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具有峻下逐水、消積導滯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腹脹、便祕等病症。

與茴香丸中其他藥材,如茴香、枳殼等配合,可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消積的作用,更能有效地解決患者因寒邪凝滯、氣機阻滯所導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茴香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茴香丸主要用於治療「風毒濕氣,攻疰成瘡,皮肉焮熱,紫破膿壞,行步無力」之症。此症表現為風濕毒邪侵襲肌膚經絡,導致局部皮膚紅腫熱痛(「焮熱」),甚至潰爛流膿(「紫破膿壞」),並伴有下肢無力、行動不便(「行步無力」)。此方適用於風濕夾毒、氣血凝滯所引起的瘡瘍或痹證。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分析

  1. 祛風通絡止痛

    • 天麻:平肝熄風,通絡止痛,善治風濕痹痛。
    • 白附子:祛風痰,逐寒濕,通經絡,用於風痰阻絡之症。
    • 乾蠍(全蠍):搜風通絡,止痛散結,擅治風濕頑痹。
  2. 溫陽散寒

    • 茴香子(小茴香):溫腎散寒,理氣止痛,善治寒凝氣滯之痛。
    • 附子:溫陽逐寒,通行十二經,助陽化濕,驅散寒毒。
  3.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 硇砂:軟堅散結,破瘀消積,適用於瘡瘍膿腫。
    • 自然銅:散瘀止痛,續筋接骨,促進組織修復。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助消散瘀血膿毒。
  4. 行氣化濕、燥濕化痰

    • 木香:行氣止痛,調暢氣機,助化濕濁。
    • 白礬(枯礬):收斂燥濕,解毒殺蟲,用於瘡瘍潰爛。
    • 阿魏:消積化癥,散瘀止痛,助破血逐瘀。
  5. 引經與佐使

    • 生薑、蔥白煎酒送服:辛溫發散,助藥力直達病所,增強溫通活血之效。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風毒濕氣」侵襲所致的瘡瘍痹痛,從以下三方面發揮作用:

  1. 祛風除濕:天麻、白附子、乾蠍祛風通絡,解除風邪滯留經絡之弊。
  2. 溫陽散寒:附子、茴香子溫散寒濕,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凝血滯。
  3. 化瘀散結:硇砂、自然銅、桃仁破血逐瘀,消腫排膿,修復受損皮肉。

全方配伍嚴密,共奏祛風除濕、溫陽散寒、化瘀消腫之效,適用於風濕毒邪鬱久化熱、氣血凝滯的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茴香子3分,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硇砂3分,天麻3分,木香3分,白附子3分(炮裂),白礬3分(燒令汁盡),阿魏3分(面裹,煨面熟為度),自然銅3分(細研),乾蠍1兩(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末,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以生薑、蔥白煎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茴香丸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腳氣病糖尿病腹股溝疝氣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腰痛頻尿睪丸疼痛腫脹面色發黃腹中感到寒冷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丸,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鹿角霜5兩,茴香2兩,胡椒1兩。 主治:疝瘕,腰腹痛或引囊及囊大者。

茴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九引《指南方》。 組成:茴香1兩,香附半兩,菟絲子2兩,桑螵蛸半兩,鹽(炒過)2錢。 主治:腎虛寒,小便數。

茴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 組成:八角茴香半兩,川楝子5個,川獨活半兩,甘草(以上酒炙)半兩,谷精草半兩,末茶1兩(半兩爲衣),蒼朮1兩(酒炙)。 主治:破傷風。

茴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九引《經效濟世方》。 組成: 茴香丸(《普濟方》卷二一九引《經效濟世方》。)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九引《經效濟世方》。組成:茴香1斤(去枝梗),生薑2斤。主治:壯下元。 。 主治:壯下元。

茴香丸,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舶上茴香(炒)1兩,地龍(去土,炒)1兩,赤小豆(炒)1兩,川苦楝(去皮,炒)1兩,川烏頭(炮,去皮尖)1兩,烏藥(銼)1兩,牽牛(炒,取末)1兩。 主治:風毒濕氣,攻疰成瘡,皮肉焮熱,紫破膿壞,行步無力。

茴香丸, 出處:《局方》卷五。 組成:威靈仙(洗去土)3兩,川烏頭(炮,去皮臍)3兩,陳皮(去白)3兩,防風(去苗)3兩,川楝子(麸炒)3兩,萆薢3兩,烏藥(去土)5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2兩,赤小豆8兩,茴香(炒)8兩,地龍(去土,炒)7兩。 主治:久服補虛損,除風冷,壯筋骨,明耳目。主治:丈夫無臟久虛,冷氣攻衝,臍腹絞痛,腰背拘急,面色萎黃,飲食減少,及膀胱、小腸氣痛,並腎臟風毒,頭面虛浮,目暗耳鳴,腳膝無力,腫痛生瘡;婦人血臟虛冷,食減力少,肢體疼痛。消渴,蟲食津液而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