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異方黃耆丸中包含黃耆,是因其藥性平和,補氣固表功效顯著。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其補氣作用強大,能益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適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瘡瘍難癒、水腫等症。
此方以黃耆為君藥,可起到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整體療效。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可以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
- 協同黃芪,增強補氣效果: 黃芪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的作用。而茴香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機體吸收營養的能力,與黃芪相輔相成,進一步提高補氣的效果。
總而言之,異方黃耆丸中加入茴香,一方面可以溫陽散寒,理氣止痛,另一方面可以協同黃芪,增強補氣效果,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異方黃耆丸中包含烏頭,其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烏頭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氣血瘀阻導致的疼痛,烏頭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 扶正固本,增強體質:黃芪性溫,味甘,入肺、脾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烏頭與黃芪搭配使用,既能溫陽散寒,又能補氣扶正,共同增強機體抵抗力,達到治療寒邪侵襲、正氣不足的疾病目的。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苦楝子,是基於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苦楝子入肝經,可疏肝理氣,並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生長,對於一些由外感風熱、濕熱或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疥瘡等,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此外,苦楝子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緩解皮膚炎症,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在異方黃耆丸中加入苦楝子,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提升治療效果。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烏藥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烏藥,可助黃耆補氣升陽,並兼顧行氣活血,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不適。
- 健脾和胃: 烏藥亦能溫中散寒,健脾和胃。與黃耆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補氣健脾之效,改善因脾胃虛弱引起的氣血不足、乏力等症狀。
總之,烏藥在異方黃耆丸中起到行氣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壯陽:沙苑子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可助黃耆補氣固表,提升整體療效。
- 利水消腫:沙苑子亦具利水消腫功效,可配合黃耆利水消腫,改善水腫等症狀。
此組方中,沙苑子與黃耆相輔相成,可增強補益作用,改善因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白蒺藜,主要是針對其疏肝解鬱、利膽退黃的功效。
白蒺藜性平,味辛甘,歸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利膽退黃之效。方中黃耆補氣固表,白蒺藜則疏肝解鬱,兩者相輔相成,可協調氣血,促進肝膽氣機疏泄,改善肝膽鬱滯所致的黃疸、腹痛等症狀。此外,白蒺藜還能利尿消腫,有助於減輕黃疸患者的黃疸程度,達到整體改善病情之效。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黃耆補氣,但容易導致氣滯水停,赤小豆利水,可防止黃耆補氣後造成的水腫。
- 解毒排膿:赤小豆能清熱解毒,並具有促進排膿的作用。此方中加入赤小豆,可以增強藥效,促進毒素排出,加速疾病康復。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黃耆補氣固表,但若風寒未解,則補氣無力達表,故加入防風以散寒解表,使黃耆補氣功效更佳,達到表裏雙解之效。
- 調和藥性,協同增效: 防風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可使黃耆補氣之力更加平和,避免補氣過度而出現上火等不良反應。同時,防風與黃耆相配,能協同增強補氣固表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花椒,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溫陽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癢之效。與黃耆等藥材配伍,可增強補氣健脾的功效,同時溫煦脾陽,改善因脾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二、行氣止痛:花椒能行氣活血,疏通經絡,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例如腹痛、腰痛、關節痛等,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與黃耆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整體的止痛效果。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活血通絡:地龍性寒,味鹹,入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之功效。對於因熱毒瘀阻所致的痺痛、麻木、肢體活動不便等症狀,能起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 配伍增效: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地龍與黃耆配伍,一寒一溫,寒熱相濟,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氣固表,相輔相成,共奏良效。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海桐皮,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海桐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炎症反應,並可止血止痛。
- 配合黃耆補氣升陽: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的功效。海桐皮與黃耆相配,一寒一溫,寒能制熱,溫能助陽,達到清熱解毒、補氣升陽的平衡效果,有助於治療氣虛血熱所致的各種疾病。
因此,海桐皮在異方黃耆丸中的加入,是為了增強方劑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同時配合黃耆補氣升陽,達到整體平衡,提高療效。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威靈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祛風濕,止疼痛: 威靈仙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引起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威靈仙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通經活絡,舒筋活血: 威靈仙可以通經活絡,舒筋活血,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肢體麻木、活動不便等症狀,威靈仙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將威靈仙加入異方黃耆丸中,可以加強其祛風濕、止疼痛、通經活絡的功效,使藥效更全面。
異方黃耆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黃耆性溫,補氣固表,兩者合用,可增強補氣效果,同時避免黃耆過於溫燥,防止燥邪傷津。
- 調和藥性: 黃耆味甘,性溫,偏於補益,容易造成氣滯。陳皮味辛,性溫,可疏理氣機,使藥性更加和緩,避免補益過度而引起副作用。
因此,陳皮在異方黃耆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既能增強藥效,又能調節藥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異方黃耆丸」
中藥方劑「異方黃耆丸」,主要成分有:黃耆、茴香、烏頭、苦楝子、烏藥、沙苑子、白蒺藜、赤小豆、防風、花椒、地龍、海桐皮、威靈仙、陳皮。
主治功效
「異方黃耆丸」主治功效包括:
- 腎臟風上攻頭目:腎臟風火上攻頭部,導致頭暈目眩。
- 面虛腫:臉部浮腫虛胖。
- 兩耳常鳴:雙耳經常鳴響。
- 或如風雨流註:耳內有風雨流動的聲音。
- 腳膝癢痛:腳、膝蓋疼痛,且瘙癢難耐。
- 註破生瘡:皮膚破損,形成瘡口。
- 腳心隱痛:腳心隱隱作痛。
- 行履艱難:行走困難。
- 腿膝腰胯冷疼:腿、膝蓋、腰部、胯骨疼痛,且感覺寒冷。
- 四肢無力:四肢無力,容易疲倦。
- 小便滑數:小便次數多,且小便清澈。
組成介紹
陳皮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花椒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等功效。
地龍
中藥地龍具有多種傳統功效,歸肝、腎經。其味鹹、性微寒,具有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痛、清熱瀉火、清熱利尿、止咳平喘、通經絡等功效。
防風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海桐皮
海桐皮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驅蟲殺蟲、祛風除濕、溫筋活血、止痛、活血化瘀、化腐生肌、通經絡、散血等。
黃耆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威靈仙
威靈仙味甘、辛,性溫,歸腎、膀胱經,具有祛風除濕、清熱利尿、通經絡、清熱解毒、活絡止痛等功效。
烏藥
烏藥性溫、味辛、苦,入脾胃、腎經,具有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等功效。
茴香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
烏頭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赤小豆
中藥赤小豆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排膿、健脾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等功效。
沙苑子
沙苑子具有補氣固脫、澀精止遺、益精、補益肝腎的功效。
總結
「異方黃耆丸」的主要成分及其藥理功效如下: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茴香: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苦楝子:清熱解毒、殺蟲、止瀉。
- 烏藥:理氣行氣、補陽、行氣止痛、散寒止咳、消腫散結、祛痰。
- 沙苑子:補氣固脫、澀精止遺、益精、補益肝腎。
- 白蒺藜:平肝熄風、清肝明目、解毒。
- 赤小豆: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排膿、健脾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
- 地龍: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痛、清熱瀉火、清熱利尿、止咳平喘、通經絡。
- 海桐皮:驅蟲殺蟲、祛風除濕、溫筋活血、止痛、活血化瘀、化腐生肌、通經絡、散血。
- 威靈仙:祛風除濕、清熱利尿、通經絡、清熱解毒、活絡止痛。
- 陳皮: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
傳統服藥法
黃耆(蜜炙)、舶上茴香(炒)、川烏頭(生,去皮臍)、川苦楝、烏藥、沙苑、白蒺藜、赤小豆(比余藥如增尤妙)、防風(去蘆)、川椒(去目合口,炒出汗)、地龍(去土)、川狼毒、海桐皮、威靈仙、陳皮(去白)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茶、酒任下,早、晚食前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固表、祛風除濕的功效,適合於腎臟風上攻頭目,面虛腫,兩耳常鳴,或如風雨流註,腳膝癢痛,註破生瘡,腳心隱痛,行履艱難,腿膝腰胯冷疼,四肢無力,小便滑數等症。但本方性味偏溫燥,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異方黃耆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八。 組成:黃耆(蜜炙)、舶上茴香(炒)、川烏頭(生,去皮臍)、川苦楝、烏藥、沙苑、白蒺藜、赤小豆(比餘藥如增尤妙)、防風(去蘆)、川椒(去目合口,炒出汗)、地龍(去土)、川狼毒、海桐皮、威靈仙、陳皮(去白)各等分。 主治:腎臟風上攻頭目,面虛腫,兩耳常鳴,或如風雨流註,腳膝癢痛,註破生瘡,腳心隱痛,行履艱難,腿膝腰胯冷疼,四肢無力,小便滑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