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效散

克效散

KE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腎經 19%
胃經 19%
肝經 11%
心經 10%
肺經 10%
小腸經 8%
脾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克效散中加入肉桂,主要考量其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經散寒、補火助陽、活血通絡之效。在克效散中,肉桂能溫煦脾腎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散寒止痛,有助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冷痛、腹痛、經寒不調等症。

此外,肉桂還有溫陽固脫的作用,可扶正祛邪,增強患者抵抗力,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克效散中包含硇砂,主要原因如下:

  1. 硇砂具有強力殺菌、消炎作用: 克效散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如皮膚感染、瘡瘍腫毒等,而硇砂的強效殺菌作用能有效抑制病菌生長,消炎止痛。
  2. 硇砂能迅速止痛: 克效散所治疾病常伴隨劇烈疼痛,硇砂的止痛效果迅速且顯著,能快速緩解患者痛苦,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然而,硇砂屬於劇毒藥物,使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克效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克效散主治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赤小豆有助於利水消腫,改善水液代謝,緩解患者的不適。
  2. 健脾化濕: 赤小豆還具有健脾化濕的作用,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濕代謝,減少水腫的形成。克效散中加入赤小豆,有助於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同時也兼顧了健脾化濕的作用,更全面地解決水腫問題。

克效散中加入大米,看似平凡,卻暗藏玄機。

其一,大米性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生津止渴的作用。克效散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大米可起到健脾益氣、改善消化吸收的作用,使藥效更易發揮。

其二,大米有助於緩解藥物的燥性,使藥性更溫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有些藥物性寒或性燥,直接服用容易損傷脾胃,大米可起到中和的作用,使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並減少副作用。

中藥方劑[蔻香丸]的組成中包含[罌粟殼],因為罌粟殼具有鎮痛、止咳的功能。罌粟殼含有的主要成分能夠有效緩解疼痛和咳嗽。在[蔻香丸]中,罌粟殼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對於各類疼痛和咳嗽的改善效果,幫助舒緩不適,促進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克效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克效散」主治「疬子瘡」,即瘰癧(淋巴結結核)之古代稱謂,屬外科頑固癰瘍。其特徵為頸項腋下結核累累,久則潰膿,形成瘻管,纏綿難癒。此方以「克效」命名,強調其攻逐結聚、消散瘡毒之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逐毒破結,開通瘀滯

  • 斑蝥為君藥,辛寒大毒,專主「蝕死肌、破石癰」(《神農本草經》),其走竄之性可深入經絡,攻逐痰瘀積聚,刺激局部氣血通行。
  • 硇砂咸苦辛熱,能軟堅化痰、消積殺蟲,助斑蝥腐蝕瘻管,開通閉阻。二者相伍,一寒一熱,毒烈相佐,直搗頑痰死血。

2. 溫通消散,助陽化結

  • 官桂辛甘大熱,溫通血脈,散寒結而助氣化,與斑蝥、硇砂同用,可減其寒涼之偏,並增強行散之力。

3. 穀藥相合,調和毒性

  • 赤小豆利水解毒、排膿消腫;粳米甘平和中,護胃氣以緩諸藥峻烈。此二者取「49粒」奇數屬陽,合「攻中寓補」之意,既助藥勢,又防傷正。

4. 引經佐使,導邪下行

  • 樟柳根湯送服,取其祛風利濕、行氣通絡之效,引藥力直達病所,並藉「小便淋瀝」使毒邪從下焦排出,此為「給邪出路」之法。

三、方義推衍

此方以毒攻毒、溫通結合,其設計體現「陽化氣,陰成形」之理:斑蝥、硇砂峻破陰實,官桂振陽氣以消散陰凝,赤小豆、粳米調和脾胃,樟柳根湯導邪外透。服藥後「惡心嘔吐黃水」,正是痰毒上涌外排之徵,符合瘰癧「從內外托」的治療邏輯。然須注意,此方為古代針對頑瘍之峻劑,當審證明確後施用,非泛泛之瘡可輕投。

傳統服藥法


官桂半錢,硇砂半錢,赤小豆49粒,粳米49粒,斑蝥49個(不去翅足)。
上研為末。
初服1字,次服2字,次服3字,次服4字,煎樟柳根湯空心調服。小便淋瀝為效。如惡心嘔吐黃水,無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克效散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服用克效散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風濕性心臟病咳嗽口乾口渴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克效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五。 組成:芫花1兩,狼毒1兩(同用米醋1升半,入銀石器內,熬乾爲度)。 主治:九種心痛。

克效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官桂半錢,硇砂半錢,赤小豆49粒,粳米49粒,斑蝥49個(不去翅足)。 主治:癧子瘡。

克效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三。 組成:龍腦薄荷葉2兩(薄荷之一種),白僵蠶(去絲嘴)半兩(微炒),玄胡索(去皮)半兩。 主治:小兒溫壯風熱,睡卧不穩,咳嗽喘息。

克效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九。 組成:地骨皮2兩,防風(去蘆頭)1兩半,人參(去蘆頭)半兩,黃苓半兩,甘草(炙)半兩,葛根半兩。 主治:小兒潮熱往來,久而不解,煩渴昏倦,肌瘦減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