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MA HUANG LIAN QIAO CHI XIAO D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心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2%
小腸經 10%
膽經 8%
腎經 6%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膽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症見發熱惡寒、咳嗽痰黃、鼻塞流涕者,麻黃可起到疏散風熱、宣通肺氣的作用,有利於疾病的痊癒。
  2. 促進排泄,利水消腫: 麻黃亦具利尿、排泄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對於風熱所致的體表水腫或肺氣不利引起的痰飲,麻黃能起到利水消腫、化痰止咳的功效,配合赤小豆利水消腫,更能提高療效。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的杏仁同樣用於降氣止咳,且能潤肺化痰。該方主要用於治療濕熱黃疸伴有咳嗽的病症,杏仁可以幫助調整肺氣,使濕熱得以順利排出體外,從而改善症狀。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方中麻黃辛溫發散,連翹苦寒清熱,赤小豆甘平利水。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解麻黃的辛溫之性,避免過於燥烈傷陰,亦可使連翹清熱之力不至過寒傷胃,使藥性協調,發揮最佳療效。

二、 增強療效: 甘草與麻黃、連翹等藥物配伍,可增強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效果。甘草本身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解毒的功效,能增強藥物對體內的滲透性和藥效,進一步促進體液代謝,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麻黃性溫,連翹性微寒,赤小豆性平,三者合用以解表散寒,而生薑性溫,辛溫發散,可助麻黃發汗解表,並溫中止嘔,防止藥性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
  2. 調和藥性:生薑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溫和而不傷正氣。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麻黃偏於發汗,連翹偏於清熱,赤小豆偏於利水,生薑可將三者之性調和,使藥力協調,達到更好的療效。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包含連翹,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清熱解毒: 連翹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可有效消散外感熱毒,特別是風熱邪氣引起的發熱、咳嗽、咽痛等症狀。與麻黃、赤小豆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2. 疏散風熱: 連翹具有疏散風熱之功,可幫助機體排出體內的熱邪,配合麻黃的發汗解表作用,可有效緩解外感風熱引起的症狀,達到清熱解表、宣肺止咳的效果。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麻黃連翹湯所治療的熱毒壅滯、水腫等症狀。
  2. 配合藥性,增強療效:赤小豆與麻黃、連翹等藥物搭配,可以增強藥效,促進體內毒素排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赤小豆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配合麻黃利水消腫,更有效地緩解水腫症狀。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並非包含梓白皮。其組成僅有麻黃、連翹、赤小豆三味藥材。

梓白皮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治風熱感冒,其藥性以辛涼解表為主,與梓白皮的清熱利水功效並不相符。因此,梓白皮並非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組成藥材。

主治功效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治功效分析

來源與組成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首見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由以下八味藥組成:

  • 麻 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杏 仁: 潤肺止咳,平喘通便。
  • 甘 草: 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 生 薑: 散寒解表,和胃止噁。
  • 連 翹: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 赤 小 豆: 利水消腫,解毒除濕。
  • 梓 白 皮: 清熱利尿,解毒消腫。
  • 大 棗: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主治病症與病機分析

綜合各家醫書古籍的記載,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的病症,屬於陽黃的範疇。此病症的病機主要為:

  1. 傷寒表證未解,濕熱內蘊: 感受外邪後,邪氣由表入裡,與濕邪相搏,鬱而化熱,形成濕熱之邪。
  2. 瘀熱在裡,不得外達: 濕熱蘊結於裡,阻滯氣機,導致陽氣不得宣發,熱毒不得外泄。
  3. 濕熱熏蒸,發為黃疸: 濕熱熏蒸肝膽,膽汁外溢,侵淫肌膚,表現為身目發黃、小便不利等症狀。
  4. 外邪束表,內熱難解: 傷寒表證未解,外邪束表,阻礙內熱的散發,導致病情加重。

治療原理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的治療原理,可從「發汗」與「利水」兩方面來理解:

  1. 發汗解表,疏散外邪:

    • 方中以麻黃為君,取其發汗解表之功,開泄腠理,疏散外邪,使在表之邪從汗而解。
    • 杏仁 宣肺降氣,助麻黃解表。
    • 生薑 辛溫發散,協助麻黃發汗解表。
  2. 清熱利濕,分消裡熱:

    • 赤小豆梓白皮為臣,利水滲濕,使裡熱從小便排出。赤小豆還能解毒除濕,梓白皮清熱利尿、解毒消腫。
    • 連翹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針對濕熱所致的熱毒。
  3. 調和營衛,顧護正氣:

    • 甘草大棗 益氣和中,調和營衛,顧護正氣,防止發汗、利水過度傷正。

方劑配伍特點

  • 表裡同治: 本方既有麻黃、杏仁、生薑等解表藥,又有赤小豆、梓白皮、連翹等清熱利濕藥,體現了表裡同治的原則。
  • 發汗與利水並用: 方中麻黃發汗解表,赤小豆、梓白皮利水滲濕,二者相輔相成,使濕熱之邪從汗、尿兩途分消,達到「燥可去濕」的效果。
  • 以利水為主: 雖然方中有麻黃發汗,但其用量較輕,且配伍了大量利水藥物,表明本方以利水為主,發汗為輔。
  • 使用潦水煎煮: 古籍中記載,本方宜用「潦水」煎煮,因其「輕清味薄,不助濕邪」。

總結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是一個表裡同治、發汗與利水並用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傷寒瘀熱在裡、身發黃的陽黃證。其通過發汗解表、清熱利濕、調和營衛,達到疏散外邪、分消裡熱、顧護正氣的目的,從而使濕熱之邪得以清除,黃疸消退。後世醫家也將此方廣泛應用於濕熱黃疸、濕疹、疥癬、中耳炎等疾病,並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二兩(去節)、連翹(根)二兩、杏仁四十個、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掰)、生梓白皮一升(切)。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相關疾病


皮膚搔癢皮膚顏色發黃眼睛發黃幼兒浮腫全身性水腫無尿及少尿黃熱病黃疸腹瀉腎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