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文蛤湯為一傳統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其組成成分精選,各具療效。方中含有的麻黃,性味辛溫,歸肺與膀胱經,擅長發汗解表,宣肺平喘。麻黃內含之麻黃鹼能促進汗腺分泌,有助於體內寒邪隨汗而出,同時能擴張支氣管,緩解呼吸困難。此外,麻黃還能興奮心臟,促進血液循環,對風寒束肺所導致的胸悶、咳喘具有顯著療效。在文蛤湯中,麻黃與其他藥材如文蛤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肺化痰、解表散寒的作用,適合用於治療風寒犯肺之咳嗽、氣喘等疾患。
文蛤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文蛤湯常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氣喘,杏仁的加入可增強其宣肺止咳的作用,使痰液易於排出。
2. 清熱解毒: 杏仁還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與文蛤的清熱利溼作用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利溼化痰的效果,適用於風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
文蛤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文蛤性寒,甘草性甘平,二者搭配可緩解文蛤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負擔。
- 增強功效: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文蛤湯中,可以增強其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甘草在文蛤湯中起到平衡藥性、提升藥效的作用,使湯藥更加溫和有效。
文蛤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去腥增鮮: 文蛤本身帶有腥味,生薑性溫,具有辛辣之氣,可有效去除文蛤的腥味,並增添湯品的鮮香味。
- 和胃止嘔: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文蛤性寒,食用過多可能引起胃寒不適,加入生薑可中和文蛤的寒性,避免胃寒嘔吐等症狀。
因此,在文蛤湯中加入生薑,不僅提升了湯品的口感,更兼顧了食療的功效,使湯品更為溫和可口。
文蛤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甘潤滋陰:文蛤性寒,味甘鹹,擅長清熱利濕,但容易傷陰。大棗性溫,味甘,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之效。加入大棗,可以中和文蛤的寒性,滋陰潤燥,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
- 調和藥性:文蛤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如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等。大棗與文蛤搭配,可以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胃腸的刺激,增強藥物的療效。
文蛤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的功效。文蛤本身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兩者結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用於治療因熱毒內蘊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等症狀。
- 斂陰止汗:文蛤湯中的石膏,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斂陰止汗的功效。對於因陰虛內熱導致的盜汗、自汗等症狀,文蛤湯可通過石膏的斂陰止汗作用,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
文蛤湯中包含文蛤,是因其藥性與功效,與湯劑的治療目的相符。文蛤味甘鹹,性寒,歸入肺、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痰、滋陰軟堅的功效。
因此,文蛤湯常被用於治療濕熱蘊肺、痰熱咳嗽、熱毒瘡瘍、水腫等病症。文蛤的清熱利濕功效可以消解體內濕熱,而其滋陰軟堅的功效則能緩解痰熱咳嗽和瘡瘍。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文蛤湯主治功效分析
文蛤湯出自《金匱要略》,主治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兼治微風、脈緊、頭痛。其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熱瀉濕,生津止渴:
- 文蛤、石膏皆為鹹寒之品,能清肺胃之熱,利小便而瀉濕熱。吐後津液受損,胃中餘熱未清,故渴欲飲水,文蛤、石膏清熱生津,使熱去津生,則渴自止。
- 正如《本經逢原》所言:「文蛤鹹寒,走足少陰經,為潤下之味,故能止渴,利小便。」又如《本經疏證》提及文蛤湯與越婢湯之比較,可見文蛤湯具有清熱利水之功,能治水氣為患。
2. 降逆平喘,宣肺解表:
- 杏仁降氣平喘,生薑和胃止嘔,二者合用可降逆止吐,並能宣通肺氣。
- 麻黃發汗解表,可疏散體表之微風寒邪,治療兼證之微風、脈緊、頭痛。
- 《本草思辨錄》指出,文蛤湯證的「貪飲」乃熱甚所致,故用文蛤、石膏清熱,麻黃用量減半,以防過汗,並佐以生薑、杏仁發散,可見其組方之妙。
3. 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 甘草、大棗補脾益氣,調和諸藥,既能顧護胃氣,又能防止麻黃、石膏等藥物過於峻烈傷正。
4. 汗出解熱:
- 方中麻黃與石膏並用,能使鬱熱從肌表透出,達到汗出解熱的目的。
- 《金匱方歌括》雲:「麻黃與石膏並用,能深入伏熱之中,頃刻透出於外,從汗而解。」
- 《皇漢醫學》亦強調文蛤湯為發散之劑,觀方後「汗出即愈」可知。
綜上所述,文蛤湯的治療原理為:清熱瀉濕以止渴,降逆平喘以止吐,宣肺解表以散風寒,補脾益氣以調和諸藥,最終通過汗出解熱,達到治療目的。 其組方精妙,配伍嚴謹,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文蛤5兩,麻黃3兩,甘草3兩,生薑3兩,石膏5兩,杏仁50個,大棗12個。
水6升,煮取2升,溫服1升。汗出即愈。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文蛤湯,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文蛤1兩,小麥1兩,皮消1兩,白礬1兩,蔥白10根。 主治:陰戶腫痛。
文蛤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文蛤5兩,麻黃3兩,甘草3兩,生薑3兩,石膏5兩,杏仁50個,大棗12個。 主治: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