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越婢加半夏湯方中加入麻黃,乃取其宣肺散寒之效。
-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之功,可開宣肺氣,散寒解表,有助於治療風寒束肺,肺氣鬱閉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 助排痰液:麻黃可促進汗液分泌,有助於排出體內的痰液,配合方中其他藥材,如半夏、石膏等,可更有效地化痰止咳。
越婢加半夏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方中麻黃、石膏性寒,桂枝性溫,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平,味甘,可調和諸藥之性,保護脾胃,減少藥物副作用,使藥力更平和。
- 增強藥效,增強療效:甘草能調和氣血,通經活絡,配合方中其他藥物,能更有效地宣肺解表,清熱化痰,利水消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越婢加半夏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越婢湯以麻黃、石膏為主,寒涼之性較重。生薑性溫,可緩解麻黃、石膏的寒性,防止其傷及脾胃,避免出現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 增強療效: 生薑可解表散寒,促進汗出,與麻黃相輔相成,增強其解表之力。同時,生薑辛溫,可助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越婢加半夏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越婢加半夏湯以瀉水為主,藥性偏寒,容易傷脾胃。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 調和氣血:大棗能補中益氣,養血生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助於調和氣血,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大棗在越婢加半夏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能緩和藥性,又能調和氣血,使藥效更佳,減少副作用。
越婢加半夏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加入半夏,可有效緩解由於肺氣上逆所導致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同時也能抑制嘔吐,幫助患者更好地接受藥物治療。
- 化痰止咳: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清除痰液,緩解呼吸道阻塞,改善呼吸功能,有助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等病症。
越婢加半夏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瀉火,解表散熱:越婢加半夏湯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兼有內熱。石膏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瀉火、解表散熱的功效,可以清泄肺熱,使表邪得解,從而達到治標和治本的效果。
- 配合半夏,燥濕化痰:方中半夏燥濕化痰,但單用半夏易傷津,石膏清熱生津,可以配合半夏,避免燥傷津液,並促進痰液的排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石膏在越婢加半夏湯中既能清熱解表,又能配合半夏燥濕化痰,是不可或缺的藥物。
主治功效
這段古代中醫文獻提到的中藥配方叫做「越婢加半夏湯」,它來自一本非常古老的醫書叫《傷寒雜病論》。
配方成分和使用方法如下:
- 麻黃:6兩(約當現在的180克左右)
- 石膏:半斤(大約是240克)
- 生薑:3兩(約90克)
- 大棗:15個
- 甘草:2兩(約60克)
- 半夏:半升(這個量可能因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大約是現在的150克)
用法是這樣的:先用六公升的水來煮麻黃,煮的時候要記得把上面浮起來的泡沫去掉。然後再加入其他所有藥材一起煮,最後煮到只剩下三公升的藥汁。這三公升的藥汁要分成三次溫熱服用。
在另一本書《普濟方》裡,這個配方被稱為「半夏湯」。但無論名字如何,這個配方主要是用來治療一種叫做「肺脹」的病。具體來說,如果一個人咳嗽而且呼吸困難,感覺像是喘不過氣來,眼睛看起來像是快要突出來一樣,而且脈搏跳得很快又強,那麼這個「越婢加半夏湯」可能就會被用來治療這些症狀。
簡單說,這是一個專門針對呼吸道問題,特別是那些會讓人喘不過氣、脈搏異常的情況的藥方。
傳統服藥法
麻黃6兩,石膏半斤,生薑3兩,大棗15枚,甘草2兩,半夏半升。
上以水6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升,分溫3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半夏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越婢加半夏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麻黃6兩,石膏半斤,生薑3兩,大棗15枚,甘草2兩,半夏半升。 主治:肺脹。咳而上氣,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