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鬼箭羽丸以「鬼箭羽」為名,自然是以「鬼箭羽」為主要藥材,這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材,也稱「烏蘞苺」。
其入藥原因主要有兩點:
- 藥性:鬼箭羽性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治咽喉腫痛、風濕痺痛等症。
- 方劑主治:鬼箭羽丸通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而鬼箭羽的藥性與方劑的主治方向相符,因此成為主要藥材。
此外,鬼箭羽丸可能還會包含其他藥材,以協同鬼箭羽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鬼箭羽丸方劑中含有鬼臼,主要原因在於鬼臼具有抗癌活性。鬼臼中含有鬼臼毒素,該物質具有抑制細胞分裂的功能,可以有效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因此,鬼箭羽丸利用鬼臼的此特性,治療一些特定的癌症,例如白血病和卵巢癌。
此外,鬼臼也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可以輔助治療一些感染性疾病。但由於鬼臼毒性較強,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鬼箭羽丸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鬼箭羽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膀胱濕熱、小便不利等症,赤小豆的利水作用能幫助排出體內濕熱,減輕膀胱濕熱的症狀。
-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解體內濕熱,並輔助其他藥物消解毒素,提高藥效,進一步改善膀胱濕熱及其他伴隨症狀。
總之,赤小豆在鬼箭羽丸中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治療濕熱下注的效果。
鬼箭羽丸中包含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治療心悸、失眠、癲癇等症。鬼箭羽丸主治心神不寧,驚悸不安,故以硃砂鎮心安神,緩解症狀。
- 解毒止痛: 硃砂亦有解毒止痛之效,可治療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鬼箭羽丸中可能包含其他具有毒性或刺激性的藥材,故以硃砂解毒止痛,減少藥物副作用。
中藥方劑[鬼箭羽丸]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燥濕解毒、消炎的作用。雄黃能夠處理由濕熱或毒素引起的病症,如皮膚病、腫瘤等,具有顯著療效。然而,雄黃含有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不良反應。雄黃的加入旨在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但使用時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鬼箭羽丸主治「時氣瘴疫」,即因季節性邪氣(如瘴氣、疫癘)引起的疾病。古代認為此類病症多與外感邪毒、氣血壅滯、經絡不通有關,表現可能包括發熱、頭痛、肢體疼痛,甚至血瘀腫脹等。方中藥材組合側重於活血祛瘀、散邪通絡,推測其能化解疫毒內蘊、氣血不暢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活血破瘀:
- 鬼箭羽、水蛭、桃仁為核心,破血逐瘀、通絡散結。鬼箭羽專攻血分瘀滯,水蛭破血消癥,桃仁潤燥活血,合用能清除深層瘀血。
- 牛膝引血下行,助瘀血從下而解;大黃瀉熱通腑,使邪毒從二便排出。
散寒通絡:
- 細辛辛溫走竄,善祛風寒濕邪,開竅止痛,針對瘴疫中的寒濕或氣血凝滯。
- 當歸、芎藭養血行氣,兼顧活血而不耗血,避免破瘀藥過猛傷正。
協同作用:
- 全方以破血通絡為主,輔以養血、散寒、瀉下,形成「攻邪不傷正」的結構。煉蜜為丸緩和峻烈之性,酒送服增強藥力周行全身,針對瘴疫邪毒深伏血分的特性。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不僅治時氣瘴疫,依其組方邏輯,或可延伸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病症,如:
- 瘀血阻絡之痺痛(關節腫痛、頑固刺痛)
- 癥瘕積聚(如腹內腫塊)
- 外邪內陷、氣血壅閉的發熱性疾病。
其原理在於通過活血、瀉熱、散寒,調動氣血運行,使邪無所附而病癒。
傳統服藥法
鬼箭羽3分,水蛭(熬)3分,細辛(去苗葉)3分,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別研)1兩,當歸(切,焙)1兩,芎藭1兩,大黃(銼,炒)1兩1分,牛膝(酒浸,焙)1兩1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漸加至20丸,空腹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鬼箭羽丸, 出處:《聖惠》卷十六。 組成:鬼箭羽1兩,鬼臼1兩(去毛),赤小豆半分(炒熟),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水飛過)。 主治:避傷寒瘟疫瘴癧。主治:時氣瘴疫。
鬼箭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一。 組成:鬼箭羽3分,水蛭(熬)3分,細辛(去苗葉)3分,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别研)1兩,當歸(切,焙)1兩,芎藭1兩,大黃(銼,炒)1兩1分,牛膝(酒浸,焙)1兩1分。 主治:月水不通,腰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