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丸
WU XI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十三引《深師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五邪丸中含有硃砂,其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可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古人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主神志,而五邪丸主要針對心神不寧所致的疾病,因此選用硃砂以鎮心安神。
- 解毒辟邪: 硃砂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外感風邪、暑熱、濕邪等引起的疾病。古人認爲五邪丸能夠治療多種邪氣入侵所致的疾病,因此選用硃砂以解毒辟邪。
五邪丸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以下兩個特性:
- 解毒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殺蟲的功效,能驅除體內外之邪,對於五邪,如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等所致的疾病,皆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燥濕止癢: 雄黃還能燥濕止癢,對於因濕邪入侵而導致的皮膚病,例如濕疹、皮膚瘙癢等,具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雄黃在五邪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驅除邪氣,改善病症。
五邪丸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澀的功效。五邪丸主要用於治療五邪侵襲所致的驚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症,龍骨可有效安神定志,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睡眠質量。
- 固腎止遺: 龍骨亦能補腎固精,對於五邪侵犯腎臟所致的遺精滑泄、小便不禁等症狀,龍骨可起到固腎止遺的功效,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總而言之,龍骨在五邪丸中扮演着鎮驚安神、固腎止遺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增強藥效,達到治療五邪侵襲的目的。
五邪丸中包含鬼箭羽,主要基於其藥性與方劑功效的相互配合。
鬼箭羽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針對五邪丸所治之熱毒邪氣起到消散作用;苦味能瀉火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積熱。而鬼箭羽入肝經,可疏肝解鬱,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五邪丸中包含鬼臼,主要因為鬼臼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解毒: 鬼臼性寒,味苦,能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毒,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抗菌消炎: 鬼臼中的鬼臼毒素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某些細菌和病毒的生長繁殖,有助於治療感染性疾病。
因此,在五邪丸中加入鬼臼,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作用,有效治療因外感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
五邪丸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是基於其利水消腫的功效。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五邪丸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腰膝痠痛、四肢麻木等症。赤小豆能有效祛除體內濕邪,促進水液代謝,緩解因濕邪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和麻木。同時,赤小豆還可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疾病康復。
五邪丸方劑中包含桃仁,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桃仁味甘苦,性平,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五邪丸主要針對氣血瘀滯所致的諸般病症,桃仁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二、潤腸通便,消積化滯: 桃仁還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對於因氣血瘀滯而導致的便祕症狀,桃仁能有效改善腸道蠕動,促進排便。此外,桃仁還能消積化滯,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主治功效
五邪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外臺秘要》等古籍記載,五邪丸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邪狂鬼魅: 指由邪氣或鬼魅侵襲導致的精神錯亂。
- 妄言狂走: 表現為胡言亂語、狂躁奔走等異常行為。
- 恍惚不識人: 指神志不清,出現幻覺、譫妄,甚至認不出親人。
這些症狀在古代常被認為是「鬼魅」所致,現代醫學則可能對應於某些精神疾病,如急性精神病、癔症等。
治療原理
五邪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鎮心安神、辟邪除祟的理論。其組方中各藥物的功效及相互作用如下:
鎮心安神:
- 硨砂(硃砂): 重鎮安神,清心解毒,為方中主藥。硃砂在古代被認為具有強大的鎮邪作用,用於治療精神錯亂、驚悸等症。
- 龍骨: 平肝潛陽,鎮驚安神,收斂固澀。龍骨有助於穩定心神,改善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
辟邪除祟:
- 雄黃: 燥濕祛痰,殺蟲解毒,辟邪。雄黃在古代常被用於辟邪驅祟,治療邪氣所致的疾病。
- 鬼臼: 破血逐瘀,祛痰開竅。鬼臼有破癥瘕積聚之效,可疏通氣機,有助於清除體內邪氣。
- 鬼箭羽: 活血祛瘀,通經止痛。鬼箭羽可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消除邪氣引起的瘀滯。
輔助藥物:
- 古籍中還有提到赤小豆、桃仁、芫青等藥物,這些藥物可能具有輔助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進一步增強療效。
綜合分析:
五邪丸組方以硃砂、雄黃等重鎮、辟邪藥物為主,配合龍骨安神定志,鬼臼、鬼箭羽破瘀通經,全方共奏鎮心安神、辟邪除祟之功。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鎮定心神、清除體內邪氣來改善精神錯亂的症狀。
古籍記載的配伍方式:
- 《奇效良方》中提到可將藥物研為細末,用熔蠟或煉蜜和丸,方便攜帶和服用。
- 《古今醫統大全》中則記載了以酒調服的方式。
總結:
五邪丸作為一個古方,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體現了古代醫家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現代醫學對其具體療效和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但其組方中藥物的藥理作用已得到一定的證實。
傳統服藥法
丹砂(研)5兩,雄黃(研)5兩,龍骨5兩,馬目毒公5兩,鬼箭5兩,鬼臼2兩,赤小豆3兩,芫青1枚,桃仁100枚(去皮尖,熬,別研)。
上藥治下篩,別研雄黃、丹砂,細絹篩,合諸藥拌令和調後,納蠟和之,大如彈丸,絳囊盛之。
系臂,男左女右,小兒系頭。所服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日3次。
忌五辛、生血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鎮靜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嗜睡、頭暈等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邪丸, 出處:《外台》卷十三引《深師方》。 組成:丹砂(研)5兩,雄黃(研)5兩,龍骨5兩,馬目毒公5兩,鬼箭5兩,鬼臼2兩,赤小豆3兩,芫青1枚,桃仁100枚(去皮尖,熬,别研)。 主治:邪狂鬼魅,妄言狂走,恍惚不識人。
五邪丸,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深師方》。 組成:川芎4分,龍角(無角用齒)4分,茯苓4分,紫石英(研)4分,防風4分,厚朴(炙)4分,鐵精(研)4分,甘草(炙)4分,遠志6分(去心),丹參5分,大黃5分,梔子仁5分,桂心5分,細辛5分,菖蒲5分,椒(汗,去目)5分,人參5分,乾薑5分,附子(炮)5分,吳茱萸5分,芥子3分,禹餘糧7分(研)。 主治:邪氣所中,涉於臟腑,心驚恐怖,夢寤愁憂,煩燥不樂,心神錯亂,邪氣經入五臟,往來煩悶,悲哀啼泣,常如苦怖,吸吸短氣。當發之時,恍惚喜卧,心中踴踴,忽然欲怒,顛倒手足,冷清氣乏,食即嘔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