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闢邪丸中加入雄黃,乃因其具有辟邪、解毒的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其氣味辛烈,能驅除瘴氣、瘟疫,故古人用其辟邪、解毒。其亦能殺蟲止癢,用於治療疥瘡、濕疹等皮膚病。
在傳統中醫觀念中,雄黃可抵禦外邪入侵,驅除病邪,故常被用於辟邪丸、雄黃酒等方劑中,以達到預防疾病、強健體魄之功效。
中藥方劑[闢邪丸]的組成中包含丹參,主要是因為丹參具有強效的活血化瘀作用。丹參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由血瘀引起的疼痛和瘀血問題。在[闢邪丸]中,丹參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活血化瘀效果,有助於改善由血瘀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丹參具有一定的血液刺激性,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
中藥方劑[闢邪丸]的組成中包含鬼箭羽,主要是因為鬼箭羽具有強效的驅蟲作用。鬼箭羽能夠有效驅除體內的寄生蟲,改善由蟲癥引起的腹痛、脹氣等問題。在[闢邪丸]中,鬼箭羽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驅蟲效果,有助於改善由蟲癥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鬼箭羽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引發副作用。
闢邪丸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辟邪丸主要用於驅除邪氣,而赤小豆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幫助身體抵抗外邪入侵,減輕邪氣對人體的危害。
- 利水消腫: 赤小豆可以利水消腫,幫助身體排出體內毒素,從而減輕邪氣對身體的損害。辟邪丸中加入赤小豆,可以增強其驅除邪氣、維護身體健康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闢邪丸]之傳統記載主治「驚風、邪祟似癇」,此類病症於中醫理論多歸因於「外邪侵擾」或「內風痰擾」。所謂「邪祟」,古時泛指不明病因之精神異常或痙厥症狀,如突發昏仆、四肢抽搐、譫妄等,類似現代醫學之癲癇或感染性疾病引發的腦症候群。「驚風」則與小兒熱痙攣或肝風內動相關。此方以「闢邪」為名,強調其驅除疫癘、鎮驚安癇之效,契合古代對瘟疫夾雜神志症狀的治療需求。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1兩)
- 性辛溫有毒,古稱「解毒辟穢之要藥」。《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其硫砷成分具殺蟲解毒之效,古代用於驅疫避瘟,可能通過抑制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作用,緩解急性熱病引起的神昏驚厥。
丹參(2兩)
- 苦微寒,活血祛瘀、清心除煩。《本草綱目》載其「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此處用於調暢氣血,防範熱毒瘀結導致的神志異常。現代藥理證實其丹酚酸可改善微循環,減輕腦缺血損傷,間接穩定神經功能。
鬼箭羽(2兩)
- 又名衛矛,苦寒破血通經,《本草拾遺》謂其「主惡疰心痛,破癥結」。古人認為其能「除邪殺鬼」,實則透過活血散結之功,解除氣血壅滯引發的痙攣疼痛。或與抗炎、鎮痛作用相關。
赤小豆(2兩)
- 甘酸平,利水消腫解毒。《傷寒論》用於清熱排膿。此處取其「解毒利濕」之性,協助雄黃分解濕熱疫毒,同時緩和雄黃燥烈之性,避免傷津。
方劑配伍邏輯
此方以「解毒活血」為核心:
- 雄黃直折疫毒,為君藥;
- 丹參、鬼箭羽活血通絡,助氣血暢行以驅邪,為臣藥;
- 赤小豆利濕排毒,兼顧護正,為佐使。
全方通過「解毒—活血—利濕」三重路徑,改善熱毒壅滯、氣血逆亂所致的驚風譫妄。古代用於瘟疫,可能針對熱性傳染病引發的腦神經症狀(如高熱抽搐),而「邪祟似癇」之描述,反映古人將未知病原體感染歸因於「穢氣」,以礦物藥與植物藥協同攻邪。
可能作用機轉推測
- 抗病原微生物:雄黃對多種細菌、病毒有抑制作用,赤小豆輔助調節免疫。
- 改善微循環:丹參、鬼箭羽協同降低血液黏稠度,緩解腦部充血或缺血。
- 鎮靜抗驚厥:雄黃的硫化物可能調節中樞神經,但需注意其毒性風險。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思維,然現代應用需審慎辨證,尤其雄黃劑量與長期安全性需進一步探討。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兩,丹參2兩,鬼箭羽2兩,赤小豆2兩。
預防瘟疫。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空心溫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 本品性味辛溫,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 本品不宜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闢邪丸, 出處:《醫宗必讀》卷六。 組成: 闢邪丸(《醫宗必讀》卷六。)出處:《醫宗必讀》卷六。組成:雄黃1兩,丹參2兩,鬼箭羽2兩,赤小豆2兩。主治:預防瘟疫。 。 主治:預防瘟疫。
闢邪丸, 出處:《育嬰秘訣》卷二。 組成:人參1錢,白茯苓1錢,炙甘草1錢,使君子肉1錢,夜明粉1錢,乾蟾灰1錢,沉香5分,雄黃(水飛)1錢,朱砂(飛)1錢,黃連1錢5分,麝香少許。 主治:驚風,邪祟似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