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皮小豆散
BAI PI XIAO DO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88)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肺經 21%
心經 14%
胃經 12%
腎經 8%
小腸經 8%
肝經 6%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皮小豆散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白皮小豆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水腫等症,赤小豆的清熱利水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方劑的療效。
- 增強利水效果:赤小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以及皁甙、黃酮類化合物等活性物質,這些物質可以促進利尿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利水效果,加速水腫消退。
白皮小豆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肺化痰: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宣肺止咳、化痰利水的功效。白皮小豆散中,桑白皮與其他藥材如白扁豆、杏仁等共同作用,可有效清肺熱,化解痰液,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 利水消腫:桑白皮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減少水腫。白皮小豆散所治療的病症中,如水腫、小便不利等,桑白皮的加入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白皮小豆散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效。白皮小豆散主治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紫蘇葉可助其發散風寒,緩解表證,使寒邪從體表排出。
- 行氣寬中:紫蘇葉還具有行氣寬中、和胃止嘔的作用。白皮小豆散中加入紫蘇葉,可幫助胃腸氣機流通,緩解因寒邪阻滯而引起的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白皮小豆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以幫助小豆散溫暖脾胃,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增強藥效。
- 促進藥物吸收: 生薑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更有利於治療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皮小豆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腳氣,小便澀,兩腳腫,氣脹」。此症屬濕氣壅滯下焦、水濕泛溢肌膚所致,臨床表現以下肢腫脹、氣滯脹滿、排尿不暢為特徵,反映水濕代謝失常與氣機阻滯之病機。
組成分析及治療原理
赤小豆(半升)
- 性味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 傳統功效: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神農本草經》載其「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其淡滲之性可導濕下行,促進小便排泄,消除下肢水腫,尤善治腳氣浮腫。
桑白皮(二兩,銼)
- 性味甘寒,歸肺經。
- 傳統功效:瀉肺行水、利濕消腫。《本草綱目》言其「瀉肺,降氣,散血」,能通調水道,通過宣降肺氣以助水液代謝,緩解濕壅氣滯之腫脹。
紫蘇(一握,銼)
- 性味辛溫,歸肺、脾經。
- 傳統功效:行氣寬中、化濕解表。《本草備要》謂其「發汗解肌,下氣消痰」,其辛散之力可疏暢氣機,化解濕濁之纏繞,兼能散表邪以減輕氣滯脹滿。
生薑(半兩)
- 性味辛溫,歸肺、脾、胃經。
- 傳統功效:溫中散寒、化濕止嘔。《藥性論》稱其「散水氣,去痰下氣」,能溫通經絡、助陽化濕,協同紫蘇增強行氣散濕之效。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利濕消腫為主,行氣通絡為輔」為組方核心:
- 赤小豆與桑白皮相須為用,前者直接利水滲濕,後者提壺揭蓋、宣肺以通調水道,強化水濕從小便排出。
- 紫蘇配合生薑,辛溫走散,既能醒脾化濕,又能行氣解鬱,解決濕阻氣滯之脹滿。全方通過「開上焦肺氣、暢中焦脾運、利下焦水濕」,形成三焦並調之勢,使水濕得化、氣機得通,腳腫與小便澀滯自除。
煎服法「取豆食,余汁飲之」,兼具藥療與食療之意,赤小豆為穀物,久煮後食用可健脾利濕;藥汁溫服進一步發揮行氣利水之效,體現「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傳統思路。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半升, 桑白皮2兩(銼), 紫蘇1握(銼), 生薑半兩。
水3升,煎至豆熟。取豆食;去滓,余汁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腹部腫大
相同名稱方劑
白皮小豆散,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赤小豆半升,桑白皮2兩(銼),紫蘇1握(銼),生薑半兩。 主治:腳氣,小便澀,兩腳腫,氣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