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湯

十全湯

SHI QU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大腸經 14%
胃經 14%
心經 14%
腎經 14%
小腸經 14%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十全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 火麻仁味甘性涼,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滑腸通便的功效。十全湯為補氣養血之劑,但易燥,火麻仁可中和燥性,避免藥性偏燥,並兼顧潤腸通便的作用,防止補氣過度而生燥熱。
  2. 增強補益: 火麻仁能補益精血,與十全湯中補氣養血的藥材相輔相成,可增強補益效果,使氣血更充盈,達到更好的療效。

十全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清熱利濕、消腫排膿的功效。十全湯為溫補方劑,加入赤小豆可起到清熱解毒、平衡藥性之效,防止溫補過度,避免出現上火、口乾等副作用。

2. 促進血液循環:赤小豆富含鉀、鐵等元素,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水腫,有利於藥物成分在體內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十全湯主要用於氣血不足、脾腎虛弱等症,加入赤小豆可增強補益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十全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證:水氣,通身洪腫。
此方專治水濕停聚所致之全身嚴重浮腫,屬「水氣病」範疇。古代醫家認為其機理在於水濕瀦留三焦,溢於肌膚,故見全身腫脹。治當通利水濕、下行消腫。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

  • 大麻子(麻子仁)

    • 性味甘平,質潤多脂,傳統用於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神農本草經》載其「補中益氣,久服肥健」,然此處取其「逐水氣」之功。
    • 本方重用至一石(約現代60公斤),且強調「新脹肥者」,取其油脂豐富之特性,能潤滑腸道、助水濕從二便排出。煎煮前先蒸曬去其燥性,再熬黃為末,避其致瀉過猛而傷正。
  • 赤小豆

    • 性味甘酸平,專入血分,《傷寒論》用於「濕熱在裏,身必發黃」及「腳氣腫滿」。
    • 其利水之功兼能活血,使水濕下行而不留瘀。「不浮者」為佳,因浮者質輕,可能利水效弱。浸泡後更易煮透,增強滲濕之效。

2. 配伍原理

  • 協同利水
    大麻子通利三焦水道,兼潤腸導滯;赤小豆下行滲濕,兼活血消腫。二者相須,一從氣分、一從血分,共逐水濕。
  • 炮製與服法深意
    • 麻子先蒸後曬,緩和其瀉下之性,轉為緩攻;再熬黃為末,取其焦香健脾,避免逐水傷胃。
    • 赤小豆浸至旦,取其生發之氣,增強利濕活血之效。
  • 劑量考量
    大麻子與赤小豆等量配伍,重用體現「急則治標」,針對全身洪腫之重症,以速去水邪為先。

3. 可能治療機理

  • 物理性逐水
    大麻子富含油脂,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水液從大便排出;赤小豆增加尿液分泌,從小便分消。二者形成「前後分消」之勢。
  • 調暢氣血
    水腫日久易致血瘀,赤小豆活血以助水行,符合「血不利則為水」之理。
  • 脾胃樞紐作用
    麻子熬黃後焦香入脾,暗合「治濕當健脾」之則,避免單純攻逐傷正。

總結

十全湯以簡峻之劑,針對「通身洪腫」急症,透過前後二陰分消水濕,兼顧氣血調和。其組方邏輯反映古代對水氣病「標急當攻」的處理原則,然重用逐水藥,須中病即止,防耗傷正氣。

傳統服藥法


大麻子(新脹肥者佳)1石,赤小豆(不浮者)1石。
以新者揀淨,水洗曝曬,蒸麻子熟,更曬乾,貯淨器中。欲服,取5升麻子,熬令黃香,宜慢火,休令焦,為細末,以水5升煮取汁盡,淨器盛之;明旦飲服,今夜以小豆1升淘淨,水浸至旦,濾去
"慎房事,嗔怒大語:忌酒、面、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麻疹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十全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三。 組成:大麻子(新脹肥者佳)1石,赤小豆(不浮者)1石。 主治:水氣,通身洪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