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血消風散

養血消風散

YANG XUE XIAO F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16%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0%
肺經 9%
大腸經 6%
小腸經 3%
膀胱經 3%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養血消風散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補血滋陰、養血潤燥的功效。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能補益精血,滋養陰液。此方以熟地黃為君藥,旨在補益血虛,改善因血虛所致的皮膚乾燥、瘙癢、脫屑等症狀。

熟地黃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等藥物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補血潤燥、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達到養血消風、改善皮膚狀況的目的。

養血消風散中加入當歸,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養血潤燥: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之效。對於因血虛而導致的風疹、濕疹等皮膚病,當歸可滋養氣血,改善皮膚乾燥,從而達到消風止癢的效果。

二、活血化瘀:當歸不僅能補血,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消除皮膚炎症,加速傷口癒合,促進皮膚再生,進而達到消風散結的效果。

養血消風散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止癢消風: 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癢的功效。對於因風熱外襲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疹子等症狀,荊芥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風熱,緩解瘙癢。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養血消風散中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等,主要功效為養血滋陰。荊芥的疏風解表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使養血滋陰之效更易發揮,達到養血消風,改善皮膚病症的目的。

養血消風散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風散邪,清熱解毒:白蒺藜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清除肌膚表面的風邪熱毒,改善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病症。
  2. 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白蒺藜同時兼具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滋養血脈,改善血液循環,從內而外改善因血虛、氣滯引起的皮膚病症,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蒺藜在養血消風散中起到疏風散邪、清熱解毒、養血潤燥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改善皮膚病症的效果。

養血消風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除濕止癢: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止癢,可有效祛除風濕,改善因濕邪入侵而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對於風濕性皮膚病或因濕邪引起的皮疹、濕疹等,蒼朮可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

2. 疏風通竅:蒼朮兼具疏風通竅的功效,可以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血液循環障礙,使皮膚得到更好的營養供應,從而有助於改善因風邪引起的皮膚疾病。

因此,在養血消風散中加入蒼朮,可以達到祛風除濕、止癢通竅的效果,更全面地治療皮膚疾病。

養血消風散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溼,祛風止癢:苦參味苦性寒,善於清熱燥溼,祛風止癢。對於風熱溼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丘疹等症狀,苦參能有效清除溼熱,緩解瘙癢,促進皮膚恢復。
  2. 殺蟲止癢,改善皮膚病:苦參具有一定的殺蟲止癢作用,對於一些由蟲蟎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溼疹等,苦參能有效殺滅蟲蟎,減輕症狀,促進皮膚病的康復。

綜上,苦參在養血消風散中發揮着清熱燥溼、祛風止癢、殺蟲止癢的作用,幫助改善皮膚病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養血消風散」方劑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滋潤養血:火麻仁味甘性涼,入脾、腎經,具有潤腸通便、滋陰養血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火麻仁,可滋潤血脈,改善血虛所致的皮膚乾燥、毛髮乾枯、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亦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病。

2.疏風清熱:火麻仁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風熱,改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生地黃、丹皮等,可更有效地清除體內風熱,促進皮膚恢復健康。

養血消風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偏寒、偏燥或偏熱的藥物,甘草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偏性,使藥性更趨於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負擔。
  2.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滋陰潤肺、解毒生津之效。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物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病效果。例如,與生地黃、當歸等藥物配合,可以更有效地滋陰養血;與白芷、防風等藥物配合,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消風止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養血消風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主治「血虛風燥」所致之皮膚病症,如脂溢性皮炎、皮膚乾燥脫屑、瘙癢難忍等。其機理在於血虛不能濡養肌膚,加上風邪外襲或內生風燥,導致皮膚失潤、燥癢脫屑。方中結合「養血潤燥」與「消風止癢」兩大法,既能補血滋陰以治本,又能祛風除濕以治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養血潤燥為本

    • 熟地、當歸:補血滋陰,填精益髓,改善血虛基礎。熟地滋腎水,當歸活血養血,二者共為君藥,奠定潤燥之基。
    • 麻仁:潤腸通便,導燥邪從下而解,兼能潤澤皮膚。
  2. 祛風止癢為標

    • 荊芥、白蒺藜:辛散祛風,輕透表邪。荊芥善解風邪,蒺藜散肝經風熱,合用可平息內外風動而止癢。
    • 蒼朮、苦參:燥濕清熱,針對濕熱蘊結之標證。蒼朮健脾燥濕,苦參清熱除濕殺蟲,二藥相配,濕去則癢減。
  3. 調和諸藥

    • 甘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兼能解毒,助他藥協同發揮作用。

全方配伍特點
此方「養血不滯邪,祛風不傷正」,補瀉兼施:

  • 以熟地、當歸補虛,麻仁潤燥,針對血虛風燥之本;
  • 以荊芥、蒺藜祛風,蒼朮、苦參除濕,解決瘙癢脫屑之標。
    尤其適合長期皮膚乾燥、因血虛兼風燥或濕熱所致之慢性皮炎,體現中醫「標本同治」之思路。

傳統服藥法


熟地15克,當歸9克,荊芥9克,白蒺藜9克,蒼朮9克,苦參9克,麻仁9克,甘草6克。
養血潤燥,消風止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長期服用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貧血皮膚脫屑

相同名稱方劑


養血消風散,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熟地15g,當歸9g,荊芥9g,白蒺藜9g,蒼朮9g,苦參9g,麻仁9g,甘草6g。 主治:養血潤燥,消風止癢。主治:脂溢性皮炎,血虛風燥,皮膚乾燥、脫屑、瘙癢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