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頭膏

咬頭膏

YAO TO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6.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肝經 18%
腎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12%
心經 11%
肺經 7%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咬頭膏]的組成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巴豆具有強烈的泻下、消腫作用。巴豆能夠有效地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除體內的積滯,對於改善由毒素引起的腫脹和不適有顯著效果。在[咬頭膏]中,巴豆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消腫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然而,由於巴豆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咬頭膏」方劑中加入「火麻仁」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火麻仁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因外傷或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
  2. 活血止痛: 火麻仁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咬頭造成的疼痛和腫脹有改善作用。

火麻仁在「咬頭膏」中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的功效,有助於緩解咬頭症狀。

咬頭膏中加入乳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咬頭引起的腫痛,乳香能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促進傷口癒合: 乳香中含有樹脂,能促進組織再生,加速傷口癒合。對於咬頭導致的口腔黏膜損傷,乳香能幫助修復受損組織,加速傷口癒合。

總之,乳香在咬頭膏中發揮著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功效,有助於快速緩解咬頭引起的各種症狀。

咬頭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藥理作用:

  1. 消炎止痛:沒藥具備消炎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牙齦腫痛、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引發的疼痛,減輕患者的痛苦。
  2. 生肌斂瘡:沒藥具有生肌斂瘡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口腔潰瘍的修復,有助於改善咬頭膏的療效。

因此,咬頭膏中加入沒藥,可以發揮消炎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達到治療口腔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咬頭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外瘍腫脹,膿成未潰」,即癰疽瘡癤等外科膿腫已熟,但膿毒無法自然破潰之症。其作用機理在於「咬穿毒頭」,透過藥物腐蝕、穿透之力,促使膿腫迅速潰破,引毒外泄,屬古代「代刀破膿」之外治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腐蝕透膿為核心

    • 白砒(砷霜):為主藥,劇毒而腐蝕性極強,能直接蝕穿瘡頭,現代已知其可破壞組織蛋白質,促進潰破。
    • 巴豆(加倍):辛熱大毒,峻瀉逐水,外用具強烈刺激性,與白砒協同加速膿腫穿孔。
  2. 輔助拔毒消腫

    • 銅青(銅綠):收斂防腐,抑制瘡面潰後感染。
    • 乳香、沒藥:活血定痛、消腫生肌,緩解腐蝕後疼痛,助瘡毒排出。
    • 松香:黏合藥性,固形成膏,兼殺蟲止癢。
  3. 軟堅潤透載藥

    • 蓖麻仁、杏仁:富含油脂,潤滑軟化瘡頂,助藥力滲透;蓖麻仁傳統亦用於拔毒。
    • 生木鱉粉(馬錢子):通絡散結,其毒性可增強局部刺激,促進膿液外透。

綜論
此方以「毒攻毒」思維設計,利用白砒、巴豆等劇毒藥快速蝕瘡開竅,輔以活血消腫之品減其峻烈,再藉油性藥物(杏仁、蓖麻)載藥深透。古人用於膿熟不潰之危急症,屬「暴烈取效」之法,然需精準控量(綠豆大)及即時換藥,避免過度腐蝕。

傳統服藥法


銅青、松香、乳香、沒藥、杏仁、生木鱉粉、蓖麻仁各等分,巴豆(不去油)加倍。
咬穿毒頭。
上藥搗成膏,每兩膏內加入白砒一分,再搗勻。
臨用取綠豆大1粒放患頂,用膏掩,潰即揭下洗淨,換膏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外用時應注意濃度,不可內服。

相關疾病


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咬頭膏,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銅青、松香、乳香、沒藥、杏仁、生木鱉粉、蓖麻仁各等分,巴豆(不去油)加倍。 主治:咬穿毒頭。主治:癰癤有膿。

咬頭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南京方)。 組成:巴豆仁2錢,蓖麻子仁1錢,制乳香(研細末)1錢,制沒藥(研細末)1錢。 主治:外瘍腫脹,膿成未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