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巴豆蜘蛛線」方劑中包含「蜘蛛」,並非指活體蜘蛛,而是指蜘蛛的絲線,即「蜘蛛絲」。
之所以使用蜘蛛絲,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古籍記載蜘蛛絲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瘡瘍腫毒、皮膚病等,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巴豆、大黃等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 引藥入絡: 蜘蛛絲纖細,易於吸收藥液,並可藉由其吸附性,將藥物引入病竈處,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巴豆蜘蛛線」方劑中使用蜘蛛絲,並非利用蜘蛛本身,而是利用其絲線的藥用特性,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巴豆蜘蛛線」方劑中加入乳香,主要有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方中巴豆性峻,易傷津液,而乳香可緩解巴豆毒性,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減少藥物副作用。
- 引藥入絡,提高藥效:乳香氣味芳香,能引藥入絡,幫助巴豆藥力直達病竈,提高治療效果。巴豆善於攻逐寒濕,乳香則能疏通經絡,使藥力更深入肌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巴豆蜘蛛線方劑中加入沒藥,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巴豆蜘蛛線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消除瘀血,促進損傷部位的血液循環,減輕腫痛。
- 消腫生肌: 沒藥還能消腫生肌,促進傷口癒合。巴豆蜘蛛線方劑中常配合其他具有生肌作用的藥物,如金瘡藥等,共同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的目的。
總而言之,沒藥在巴豆蜘蛛線方劑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生肌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發揮療效。
巴豆蜘蛛線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 攻逐積滯: 巴豆性峻烈,味辛、苦,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攻破腸胃積滯,驅除蟲積。蜘蛛線則能引導巴豆入腸,加強其攻下之效。
- 消腫止痛: 巴豆除了攻下作用外,亦可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腫毒、癬瘡等。蜘蛛線則具有疏風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能配合巴豆共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巴豆性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造成腸胃刺激或其他不良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巴豆蜘蛛線」專治「痔瘻」,為古代外科外用繫痔法的代表方之一。其核心目的在於以藥線機械性結紮痔核或瘻管,配合藥性腐蝕、枯脫病竅,達到「掛瘻除根」之效。古籍強調「甚快」,說明其見效迅速,但「不免較疼」亦反映其刺激性較強,符合古代外科「以毒攻毒」的治療邏輯。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花蜘蛛:
古代取其毒性能「蝕惡瘡腐肉」,其黏液附著力強,漿染絲線後可增強黏滯性,使藥線不易滑脫,同時輕度腐蝕瘻管表面,促進後續藥物滲透。大黃(大連):
推測「大連」為「大黃」之別稱或誤記。大黃具瀉火解毒、破瘀消腫之效,熬煮後取其苦寒藥性,清熱涼血以緩解痔瘻熱毒腫痛,同時與後續巴豆之熱性拮抗,平衡藥性。乳香、沒藥:
二藥為活血止痛、生肌斂瘡之經典搭配。在此方中,一則緩解痔瘻局部氣血瘀滯之痛,二則抑制巴豆過度腐蝕,保護週邊正常組織,體現「攻中寓守」的組方思維。巴豆:
為全方關鍵,其辛熱大毒,外用能「爛胎(腐蝕惡肉)」。以油浸線,使藥線具強烈腐蝕性,結紮後逐步破壞痔核或瘻管組織,使之枯黑脫落。然其刺激性亦為疼痛主因。
邏輯綜論
此方結合「機械結紮」與「藥理腐蝕」雙重作用:
- 藥線製法:以蜘蛛液初固其形,大黃、乳沒熬煮賦予基礎藥性,巴豆油終成其毒,層層遞進,使藥性持久滲透。
- 治療機制:結紮後阻斷血運,巴豆油加速患部壞死脫落,乳沒緩解疼痛,大黃清解餘毒,達到「祛腐生新」之效。此為古代外科「速戰速決」思想的體現,尤其適用於病程纏綿的痔瘻。
註:本方組方峻烈,現代臨床已罕用,然其結合物理與化學療法的思路,仍具中醫外科學術研究價值。
傳統服藥法
花蜘蛛、大連、乳香、沒藥、巴豆。
先將花蜘蛛漿衣線數次,然後用大連、乳香、沒藥熬溶,將已染之線入內煮半日,以黑為度;如未黑,則再染、再煮,然後再用巴豆油上之即成。
用此線拴痔掛瘻甚快,惟不免較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便排毒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便血等症狀,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相同名稱方劑
巴豆蜘蛛線,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花蜘蛛、大連、乳香、沒藥、巴豆。 主治:痔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