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脈回厥煎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滋陰,溫陽回陽: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具有補血滋陰、溫陽回陽的功效,對於因血虛、陰虛所致的四肢厥冷、脈象微弱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協調藥性,相輔相成:通脈回厥煎中其他藥材如附子、肉桂等溫熱藥性較強,而熟地黃則起到滋陰潤燥、緩解燥熱的作用,避免溫熱藥性過於強烈,導致陰虛火旺,起到協調藥性,相輔相成的作用。
通脈回厥煎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效。通脈回厥煎主治寒凝血瘀導致的厥逆證,而當歸能溫通血脈,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寒凝阻滯,達到溫通脈絡、回陽救逆的作用。
- 補血養血:當歸兼有補血功效,能改善血虛狀態,提高機體抵抗力。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氣血虧虛,當歸能補益氣血,增強體質,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
通脈回厥煎中加入西洋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益氣回陽:西洋參性寒,味甘,歸脾、肺經,具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之功效。通脈回厥煎常用於治療陽氣虛衰、脈絡不通所致的昏厥、肢冷、面色蒼白等症,西洋參能益氣回陽,改善心肺功能,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二、清熱解毒:西洋參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煩躁、口渴、咽痛等症。通脈回厥煎中,若患者伴有熱毒症狀,西洋參可以輔助清熱解毒,使治療更全面。
通脈回厥煎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絡: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之效。此方用於治療寒凝血瘀、脈絡不通的厥證,而大黃能瀉去體內積熱,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脈絡瘀阻,有助於恢復肢體活動。
- 活血化瘀: 大黃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能化解血瘀,疏通脈絡,改善血流不暢,促進血液循環,進而緩解厥證的症狀。
總之,大黃在通脈回厥煎方中起到瀉熱通絡、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治療寒凝血瘀、脈絡不通的厥證。
通脈回厥煎方中加入芒硝,其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通脈止痛:芒硝性寒,味鹹苦,入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軟堅散結、通脈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芒硝,可幫助活血化瘀,疏通經脈,改善因氣血瘀阻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引藥下行,開通水道:芒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下焦,並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利水消腫,有助於解除因水腫、痰飲所致的回厥現象。
總之,芒硝在通脈回厥煎中發揮著活血化瘀、通脈止痛、引藥下行、開通水道等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通脈回厥煎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如下:
一、疏散風寒,開竅醒神: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開竅醒神之功。通脈回厥煎主治中風、昏迷、半身不遂等症,白僵蠶可通過疏散風寒,開竅醒神,改善中風患者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
二、化痰止痙,通絡止痛:白僵蠶還具有化痰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中風患者常伴有痰濁阻絡、經脈不通,白僵蠶可通過化痰止痙,通絡止痛,改善中風患者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通脈回厥煎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通絡止痙: 蟬蛻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通經活絡、止痙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熱邪毒閉阻經絡,導致脈絡不通、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蟬蛻能有效疏風散熱,通暢經絡,緩解痙攣。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蟬蛻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因瘀血阻滯經絡,導致疼痛、腫脹等症狀,蟬蛻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因此,通脈回厥煎中加入蟬蛻,可發揮其疏風散熱、通絡止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有效治療因風熱邪毒或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脈絡不通、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疼痛腫脹等病症。
通脈回厥煎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通絡活血,改善血瘀:火麻仁性平味甘,入脾、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滋養肝腎等功效。其含有的油脂成分,可潤滑腸道,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有助於通脈回厥煎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效果。
二、補益氣血,增強體力:火麻仁富含蛋白質、脂肪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補益氣血、增強體力的作用。對於因氣血虧虛、陽氣不足而導致的厥逆症,火麻仁的補益作用可以提升患者的抵抗力,促進恢復。
通脈回厥煎中加入滑石,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滑石性寒滑利,能利水滲濕,通利水道,有助於去除體內濕邪,改善寒濕阻滯經脈的情況。
- 清熱解毒:滑石性寒,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泄熱毒,改善因熱毒所致的脈絡瘀阻。
通脈回厥煎以溫陽化寒、通脈回陽為治則,滑石的加入則可輔助達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效果,進一步促進陽氣回升,改善寒濕阻滯經脈的病症。
通脈回厥煎方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溫腎助陽,通脈回陽: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溫補腎陽、通經活絡之效。對於腎陽虛衰、脈絡瘀阻導致的四肢厥冷、脈象微弱等症狀,肉蓯蓉能溫通腎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血液供應,達到通脈回陽之效。
- 補益精血,滋養臟腑: 肉蓯蓉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補益精血、滋養臟腑的作用。對於因精血不足、氣虛導致的頭暈目眩、乏力等症狀,肉蓯蓉能起到補益作用,提升機體抵抗力,輔助回陽救逆。
通脈回厥煎中加入薑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薑黃性溫,味辛,歸脾、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瘀阻而導致的脈絡不通、四肢厥冷、肢體麻木等症狀,薑黃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行,緩解疼痛。
- 溫中散寒: 薑黃亦具溫中散寒的作用,對於寒邪凝滯、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薑黃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通脈回厥煎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針對其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如附子、乾薑等,容易耗傷陰液,導致津液不足,出現口乾舌燥、脈細數等症狀。而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可有效緩解燥熱之弊,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傷陰。此外,麥門冬還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可以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共同起到回陽救逆、通脈活血的功效,使患者更快恢復。
通脈回厥煎方中加入蜂蜜,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調和藥性: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燥止渴、和中調胃、解毒生肌的功效。可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偏性,避免燥烈之性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蜂蜜富含葡萄糖、果糖等單糖,容易被人體吸收,可增強體力,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進而提高藥效。同時,蜂蜜還具有潤肺止咳、養心安神等功效,有助於改善病患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通脈回厥煎」,主治「濕病體厥、脈厥,數下之而厥不回、脈不出者」。意指患者因濕邪鬱熱內陷,導致陽氣閉阻,出現四肢厥冷、脈搏沉伏難測之症,雖經多次攻下(如瀉熱通便法),厥逆仍不緩解,脈象亦未恢復。此屬濕熱壅滯、陰液耗傷、氣血不通之危候,需兼顧滋陰潤燥、通腑瀉熱、開結通絡,以「通脈回陽」為核心目標。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滋陰養血以固本
- 熟地、當歸(各一兩):重用二者補肝腎之陰、養血潤燥。濕熱久羈或攻下過度易傷陰血,陰虧則脈道不充,故以滋養為通脈之基。
- 洋參(五錢):益氣生津,助氣化而促陰液布散,兼能清熱降火。
瀉熱通腑以祛邪
- 酒浸大黃、芒硝:酒製大黃減其峻猛,協同芒硝軟堅瀉熱,專攻腸道積滯,使熱毒從下而解。此為「數下不效」後調整治法,以潤下代苦寒直折,防傷正氣。
- 火麻仁、滑石、肉蓯蓉:火麻仁潤腸通便;滑石利濕清熱,導濕熱從小便出;鹽製肉蓯蓉溫腎潤腸,既防硝黃過寒,又助通便不傷陰。
宣透開結以調氣機
- 僵蠶、蟬蛻:酒炒僵蠶化痰散結,蟬蛻輕清透邪,二者合用解鬱熱、宣透伏邪。
- 薑黃(一錢):活血行氣,通絡開閉,協調氣血運行以助脈復。
潤燥生津以助通脈
- 寸冬(麥冬去心):養肺胃之陰,清心除煩,潤燥以充脈道。
- 白蜜、飴糖:甘潤緩急,調和藥性,兼護胃氣,並助諸藥滋潤之效。
加減法原理
- 小便赤:加茯苓、澤瀉淡滲利濕,使濕熱從小便分消。
- 痰甚:加枳實破氣化痰,開結導滯,針對痰阻氣機之變證。
煎服法深意
先久煎熟地、當歸、洋參,取其濃厚滋補之力;後入他藥短煎,保留輕清透達之性。冷服防熱藥格拒,順應「熱因寒用」之理,助藥力直達病所。
綜論
本方以「滋潤通下」為法,融合滋陰、瀉熱、透邪、潤燥、通絡等層次,針對濕熱壅遏、陰傷脈閉之複雜病機。其「通脈回厥」之效,非單一溫陽或攻下可達,而是通過調和三焦氣化、滋養與疏通並舉,使陰復熱退、氣血暢行,厥逆自解。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當歸1兩,洋參5錢,大黃(酒浸,蒸)3錢,芒消3錢,僵蠶3錢(酒炒),蟬蛻12個,火麻仁3錢(炒),滑石3錢,肉蓯蓉(米泔洗淨,鹽)3錢,薑黃1錢,寸冬3錢(去心),白蜜1杯,飴糖1鐘。
小便赤,加茯苓、澤瀉以利之;痰甚,加枳實以祛之。
用水5升,先煎當歸、熟地、洋參極濃,後入諸藥煎3-4沸,傾調蜜糖勻,冷服。
方中熟地、當歸滋真陰以潤燥,洋參固天清以下降,大黃、芒硝掃熱毒以下出,僵蠶、蟬蛻解溫氣以潛消,火麻仁、滑石、肉蓯蓉潤腸胃以散結,薑黃、寸冬開胸結以潤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脈回厥煎, 出處:《寒溫條辨·壞證》。 組成:熟地1兩,當歸1兩,洋參5錢,大黃(酒浸,蒸)3錢,芒消3錢,僵蠶3錢(酒炒),蟬蛻12個,火麻仁3錢(炒),滑石3錢,肉蓯蓉(米泔洗淨,鹽)3錢,薑黃1錢,寸冬3錢(去心),白蜜1杯,饴糖1鍾。 主治:濕病體厥、脈厥,數下之而厥不回、脈不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