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麻仁飲
DA MA REN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寒 (0.44)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大腸經 11%
脾經 11%
肺經 11%
心經 11%
膀胱經 11%
小腸經 11%
三焦經 11%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麻仁飲中含有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潤腸通便:火麻仁性平味甘,具有潤腸通便之功效,能改善便祕症狀,促進腸道蠕動,利於排泄。這在治療因腸燥便祕引發的各種病症時,可發揮重要作用。
- 滋陰養血:火麻仁還兼具滋陰養血的功效,可滋養肺腎,改善氣血不足的狀況。這對一些因陰虛血燥引起的疾病,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失眠等,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大麻仁飲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表,宣肺利濕: 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宣肺利濕之效。與大麻仁、桑葉等藥材搭配,可有效治療外感風寒,兼有濕邪之證,例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
- 緩解麻仁的燥性: 大麻仁性寒,但偏燥,長期服用易傷津液。淡豆豉性寒而潤,可以緩解大麻仁的燥性,避免因長期服用導致口乾舌燥、便祕等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麻仁飲》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針對「乳石發動」引發的虛勞熱證,病機核心為下焦熱結、津液耗傷。其症狀特徵包含:
- 熱邪纏結:骨節煩疼、口乾舌燥,反映熱毒內蘊。
- 津虧腑滯:小便不利、大便澀難,乃熱耗陰津,腸腑失潤。
- 氣陰兩傷:肌急內痞、氣乏少力,提示熱盛傷氣,筋脈失養。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麻仁(火麻仁):
- 性味甘平,質潤多脂,擅通利二便。
- 本方取汁用,強化其「潤下通腑」之力,直趨下焦,緩解大便澀結;其油脂更可滋潤黏膜,改善口乾舌燥。
- 古代認為麻仁能「逐風氣,通血脈」,或助緩解骨節煩疼之熱痹。
淡豆豉(豉):
- 以綿裹煎,取其輕清宣透之性。
- 既能「解肌發汗」透散鬱熱(《別錄》),又可「調中下氣」助降濁邪(《本草綱目》)。
- 與麻仁協同,形成「通下透熱」雙向調節:豉從上焦宣散熱毒,麻仁自下焦導熱外泄。
配伍精義:
全方以麻仁潤下為君,豉袋辛透為使,形成「下通上透」之勢。針對乳石熱毒鬱結下焦、氣機壅滯之病機,通過通腑瀉熱、透邪外達,使熱毒從二便與肌表分消,間接緩解津虧氣耗之象。煎法保留麻仁生汁,增強滑利之效;分四次服,維持藥力持續,兼顧虛人耐攻之需。
此方體現「通腑泄熱以存陰」的治療思維,符合《內經》「中滿者,瀉之於內」的治則,亦契合漢唐時期對金石藥毒的解救思路。
傳統服藥法
大麻仁5合(研爛,絞取汁),豉3合(以綿裹作袋子)。
折石敗熱。
以水四盞,將麻仁研爛,絞取汁,並豉袋子與水同煎至2盞,去滓,分為4服,早晨、日午、晚食前各1,夜更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麻仁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四。 組成:大麻仁5合(研爛,絞取汁),豉3合(以綿裹作袋子)。 主治:折石敗熱。主治:乳石發動,致人虛勞,下焦有熱,骨節煩疼,肌急內痞,小便不利,大便澀難,口乾舌燥,氣乏少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