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豉湯
XIANG C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一引《肘後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2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香豉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表散寒: 淡豆豉性微寒,味甘,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解毒之功效。它可以幫助驅散外感風寒,緩解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2. 調和氣血: 淡豆豉還具有調和氣血、利濕化痰的作用,可以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以及痰濕阻滯等症狀。
因此,香豉湯中加入淡豆豉,可以有效地解決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並起到調和氣血、利濕化痰的作用。
主治功效
香豉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古籍主治
香豉湯在古籍中的主治記載,主要針對外感風寒、熱病初起,以及跌打損傷等症狀。以下是更詳細的說明:
- 外感風寒、時疫:《千金》與《張氏醫通》記載,香豉湯主治「時疫傷寒三日以內,頭痛如破,及溫病初起寒熱。」《增訂通俗傷寒論》則指出其適用於「肌膚緊縮,皮毛粟起,頭痛怕風,鼻塞聲重,頻打噴嚏,清涕時流」等症狀。這些都表明香豉湯能治療外感風寒的初期症狀。
- 熱病:《重訂廣溫熱論》、《胎產心法》等書提到香豉湯可用於治療熱病、溫病,特別是「溫毒發斑,赤斑者五死一生,黑斑者十死一生」的危重情況。
- 跌打損傷:原文提到「被打毆擊損傷,聚血腹中滿悶。」這說明香豉湯也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瘀血內阻。
- 產後、虛人感冒:《張氏醫通》提到「凡虛人風熱。伏氣發溫。及產後感冒。靡不隨手獲效。」顯示香豉湯對於體虛或產後人群的感冒也有良效。
- 癰疽、瘡瘍:《䱐溪秘傳簡驗方》提到用香豉湯治療「肉出如錐,痛癢不能飲食,此名血擁」的情況。《張氏醫通》亦有類似記載,說明香豉湯在某些癰疽瘡瘍的治療中也有應用。
- 嘔吐、熱氣衝心:《外臺秘要》記載香豉湯可治療「走哺不止,或嘔噎,熱氣衝心滿悶」的症狀。
治療原理
香豉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解表」、「清熱」、「活血」等概念:
- 解表散寒:淡豆豉具有解表的作用,能發散表邪。蔥白和生薑(在加減方中常見)也是辛溫解表的藥物,能協助淡豆豉發散風寒。對於外感風寒初起,香豉湯能通過發汗的方式,將表邪驅除體外。
- 宣暢氣機:淡豆豉除了清熱解表,還能宣暢氣機,特別是胸中的鬱熱。這對於「胸中痞硬」、「胸膈痞滿」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在治療熱病、溫病時,香豉湯常與石膏、黃芩、知母等清熱藥物配伍使用。這些藥物能清除體內的熱毒,減輕熱病的症狀。例如「加減蔥白香豉湯」中就加入了葳蕤、白薇、青木香、桔梗等清熱、潤燥、利咽的藥物,用於治療「三時風熱,咳嗽咽喉腫痛」。
- 活血化瘀:香豉湯治療跌打損傷的原理,主要在於其活血化瘀的作用。雖然方中沒有明顯的活血藥物,但淡豆豉本身就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加上其他藥物的協同作用,可以促進瘀血的消散。
綜合分析
香豉湯的應用範圍廣泛,從以上古文內容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 **香豉湯是一個以解表為主的方劑。**多數古文都提到其治療外感風寒、時疫初起的作用,這與方中淡豆豉、蔥白(部分方中會加入)的解表功效相符。
- **香豉湯可以根據病情進行加減。**例如治療風熱咳嗽,會加入葳蕤、白薇等;治療熱毒發斑,會與石膏、大青等同用;治療虛人感冒,會減少蔥白的用量,甚至加入補益藥物。
- **香豉湯在危急重症中也有應用。**例如《重訂廣溫熱論》中提到的「溫毒發斑」,《張氏醫通》中提到的「產後得熱病」,都屬於危急情況,而香豉湯或其加減方在這些情況下也有應用的記載。
- **香豉湯除了治療外感疾病,還可用於跌打損傷、癰疽等。**這說明淡豆豉的功效不局限於解表,還可能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總結來說,香豉湯是一個經典的解表方劑,其應用廣泛,療效確切。通過靈活加減,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解表、清熱、活血等理論,通過發汗、宣暢氣機、清除熱毒、活血化瘀等途徑,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豉2合,梔子仁14枚,蔥白1握(切),黃芩(去黑心)3兩。
除蔥味外,為粗末。
每服先以水3盞,煮蔥、豉至1盞半,下藥4錢匕,更煎至8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豉湯,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香豉1升半。 主治:半産下血不盡,苦來去煩滿欲死。
香豉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引《肘後方》。 組成:豉1升。 主治:被打毆擊損傷,聚血腹中滿悶。
香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豉(炒令香熟)3兩,芒消(燒令白,于濕地上用紙襯出火毒)4兩。 主治:傷寒風熱毒氣內乘於心,心狂欲走。
香豉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組成:豉半合,山梔子仁1分,烏梅肉1分,甘草(炙)1分,薤白5莖。 主治:傷寒後,下痢赤白如爛肉,壯熱,大腸痛。
香豉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九。 組成:香豉3升(炒),川椒1升(炒出汗,研),乾薑1片,豬肪半斤。 主治:30年咳逆上氣,咽喉如水鳴鳴,或唾膿血不能療者。
香豉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香豉1升,薤白1升,梔子4兩,黃芩4兩,地榆4兩,黃連3兩,黃柏3兩,白朮3兩,茜根3兩。 主治:下焦熱毒痢魚腦,雜痢赤血,臍下少腹絞痛不可忍,欲痢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